《论语》子路篇第十三: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020-04-26 06:32:13)13.1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莒(j)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心态与眼光
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心态,心态好,做事情就容易成功,心态不好,就有可能导致失败。此章中,孔子就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做事情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首先,做事情不要想到很快就能收到效果,不可急于求成;其次,做事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利益,要有长远的目光。
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看见效果的,不可操之过急,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当领导的尤其如此,管理一个部门、一个团体,建设一种制度、一种规范,推行一项法令、一项政策,如果领导者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卓茂是南阳宛县人。他为人忠厚老实,对待别人也很宽容仁义,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都会以礼相待。他做什么事都比较随便,经常用一些圣贤的道理来教导别人。平日里,卓茂并不讲究吃穿,而且做什么事都比较公平,从不偏激。卓茂从来没有和任何人发生过争执,在家乡的口碑非常好。在汉哀帝和汉平帝时期,卓茂被朝廷任命为密县县令。当时密县治理得很差,朝廷和郡守都希望他“新官上任三把火”,迅速改变面貌。但卓茂一没有废除那些旧的事项,二没有设立一些新的措施,一切都和原来一样。当地的官民本想看他大有作为,见他这样都很不以为然。很多人都以为卓茂没有才能。这事很快传到了河南郡守的耳朵里,郡守担心卓茂无能,便特意给他又设置了一名县令。如果是别人,肯定对郡守的做法非常不满,可是卓茂满不在乎,照样按照自己的方式办理公事。
卓茂为官清廉,把百姓都当成自己的儿女一样看待。在治理密县的时候,卓茂从来不使用残暴的手段,总是以仁政来教化百姓,而且从没有对百姓们说过一句脏话。因此,当地的百姓都很爱戴他,和他非常亲近,有什么事都愿意向他禀报,不忍心欺骗他。由于他坚持不懈地推行仁义教化,几年之后,卓茂的治理见了成效。密县当地的民风非常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后来,由于卓茂政绩突出,朝廷把他调到长安做京部丞。
【华杉详解】
刘宝楠《论语正义》在注这一句的时候,引用了《吕氏春秋》的一段话,也很有教益:“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
凡事说到容易,做到难,知行合一,孔子自己也没做到,就是这个欲速则不达,孔子自己说的话,自己也失败在这句话上。《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能(凭借显贵的地位仍)谦虚地对待别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喜滋滋回家来。门人还提醒他:“老师不是说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吗?我看老师满面春风啊?”孔子说:“是有那么一句话,但是也有另一句话:有机会为民众服务,不亦乐乎!”接着就杀了少正卯祭旗,展开“孔子新政”,三个月之后,市场上卖羊羔猪仔的都不敢随意抬价,男女行路分道而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方宾客来,不用找政府,全都有人接待,宾至如归,鲁国风气一新。
看起来似乎形势一片大好,但齐国宫廷坐不住了,说鲁国强大,不是齐国之福,必须把孔丘弄走。于是给鲁君送来八十个美女的文工团,腐蚀鲁君,离间他和孔子的关系。
鲁国国内呢,之前在大司寇任上,孔子还干了一件大事,就是“隳三都”。“隳”,就是毁。周朝有一条规定,贵族诸侯的城墙不得超过18尺,为了防范他们据城造反。但当时鲁国“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城墙都超标,一个比一个高,孔子就要恢复周礼,国君鲁定公开始了“隳三都”行动,也就是推掉三桓家里多出18尺的部分。“隳三都”的行动最终失败,孔子也把三桓都得罪光了。也就是说,在孔子代理国相的时候,国内权臣都已经是他的敌人。他也没有想到齐国宫廷还会参与到鲁国的政治博弈中来。孔子很快就被排挤走了,从此颠沛流离十几年,周游列国,却再也没得到执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