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第十三: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2020-04-18 07:51:53)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解读】
孔子的自信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生之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空有一身本领和一腔爱国热情却无处施展。作为那个时代的精英,孔子颇有一番“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治国志向。在本章中,孔子自言,如果有执政的机会,自己能够做到一年见效,三年成功。孔子之所以如此自信,绝不是在说大话。这样说的原因在于,他有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想和施政方针。具体而言,那就是以礼治国、以德治国和以仁治国。
除了恢复周礼,孔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就是以德治国。春秋末期,面对诸国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孔子提出了自己眼中的治世良策: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说领导者如果实行德治,民众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斗星一样自动围绕着他转。孔子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孔子认为,治国要以道德的感召作用来取消刑罚,道德感能够使民众有耻辱之心,从而在他们的心中树立起荣辱观,这样民众在做事之前就会仔细地衡量个人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法的决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德治的思想核心就是通过统治者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逐步推广到民众,从而造就一个“有耻且格”的理想社会。对这一点,孔子更是坚信不疑。
同时,孔子“仁治”的思想我们也不可忽视。孔子历来倡导“仁者爱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的治国原则,把“仁”放在治国首位。“仁”的治国思想要求统治者必须做好与老百姓紧密相关的各项工作,满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基本需求,比如说“使民以时”、“节财薄赋”等;同时它还要求统治者要以德化来感召臣民,取信于民,即所谓的“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总而言之,孔子认为只有为政以仁,才能处理好君民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整体的和谐和稳定。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之所以有如此坚定的信心,原因就在于他有这套治国理论。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孔子自认为是一个治国能手,是治理社会的大才。不管孔子的理论是否真的像他自己想得那么完善,但他的这份自信却是值得我们赞赏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他那样,做人也好,做事也好,都要有坚定的信心。如果缺乏自信,我们任何事情都做不好。
【华杉详解】
“期月”,是一周年。孔子说,如果有人给我机会,让我治理国家,只需一年,就可初见成效,三年一定会有大成就。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这个标准很高啊!第一条,弊政革除,就做不到!因为弊政的背后,是利益集团,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孔子不是没有得到过执政机会,他在鲁国被委任为大司寇,他一上任就励精图治,非常激进地革除弊政,但很快就因触动利益集团而被排挤走了。所以孔子希望的,在“苟有用我者”——国君绝对支持下的改革施政环境,是不存在的。况且孔子和商鞅不同,商鞅是一切服务于国君,孔子呢,他给国君也定了道德行为准则,限制国君。
孔子啊,他不是一个政治家,他的理想社会,基于所有人的美好心灵,这是宗教的工作,但是孔子又不愿意给大家树立一个神。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没见过神,他就“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也就没有神的加持了。摩西上了西奈山,见到了上帝,上帝给了他十诫,所以他说的话都是代表上帝的。佛家也讲“方便法门”,哪个门方便,就从哪里领人进门。孔子却也不要方便法门,他只是修身。孔子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宗教先知,他就成了独一无二的至圣先师。但他又不甘于只做老师,还是想搞政治实践。
孔子其实没有政治家的能力,像商鞅那样的人,真是有一套政治家的能力,他以一套超乎想象的、颠覆式创新的、魔鬼般的治国逻辑,把秦国所有人变成君主的农业生产机器和战争机器,最终统一了天下。不过商鞅没能让自己善终。那杀人的,也被人杀,他就被杀了。
张居正也有政治家的能力,他是儒家,却能和太监结盟,他在执政期内,成了大明国的“实际控制人”,他的改革也颇有成效。但他生前极尽尊荣,死后却遭到清算。
孔子确实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始祖,但是,他确实没有政治家的性格和能力。三年有成,操之过急,如果第一次在鲁国执政,不要指望“期月而已可,三年有成”,而是慢一些,多观察,将目标定为十年有成,结果或许有所不同。鲁国的试验失败了,终其一生,孔子颠沛流离,非常急切,希望抓住任何一个施展机会,但各国大小君主领主,最终对他都敬而远之,孔子也就只能以精神遗产,传诸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