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2020-04-11 07:18:34)【原文】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作出表率,原谅他人的小错误,提拔贤能的人。”仲弓说:“怎么知道哪些人是贤能的人而去提拔他们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
宰:会意。字从宀(mián),从辛。“宀”表家宅。“辛”本义为“棘刺”,引申为“让人难受”,再引申为“威权”。“宀”与“辛”联合起来表示“家丁头目”。本义:家丁头目。古代大户人家都豢养有家丁,家丁由头目管理,家丁头目管理的手段是用荆条鞭子打人,“荆条鞭子打人”就是“辛”。
宰,官名,殷商始置,原掌管家务与奴隶,后为侍从君王左右之臣。西周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又在王左右参预政务。春秋时各国均设置,多称为“太宰”。太宰为朝廷大臣,总管内朝事务和财务。又古代卿、大夫之家臣也称“宰”,如子路为季氏宰。又地方县邑长官亦称“宰”,如子游为武城宰。卿大夫有总管家的宰,更有掌管私邑的宰。现在仲弓是季氏的“宰”了,来向孔子请教如何干好这个“宰”。
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直译:“有”即“有……的权利”;“司”即“主管、管理”。
【解读】
为政在人,为政者一定要为下面的人做出表率,对下属的小过失不要计较,要抓大放小。重要地在于善举贤才,从近处做起,从自己做起,这些都是孔子的为政之道。
搞清楚了宰和有司是什么,则本章的意思也就很明了了。“先有司”与上章“先之”意同,(『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子路请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以身先之,以劳使民。”)孔子看到弟子们成为宰了,对他们的要求首先都是要“以身垂范”。(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不一样,道家思想讲究“无为而无不为”,要是让老子教育一下仲弓,我猜想老子可能不会说以身垂范,而会以《老子》第三章告之“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宰下面管着有司,有司们管着职位更低的人。孔子告诉仲弓,你现在是宰了,要给你下面的有司做出榜样来,严于律己,让有司们知道自己的上司是什么样的人,上行下效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人就可能有缺点,你要宽以待人,对待这些有司要宽容,他们有点小毛病要包容。要注意提拔优秀的人才,提拔什么样的人才,平时孔子应该对他说过,定是要“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白话译文】鲁哀公问:“如何使民众服从?”孔子对道:“举用正直的,放置在邪曲的上面,民众便服了。举用邪曲的,放置在正直的上面,民众便不服了。”)
仲弓一听,老师讲得很明白。可是要把优秀的人才提拔出来,自己一个人能力、精力都有限,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有点茫然,就又问:“怎样能识别优秀人才把他们提拔出来呢?”孔子告诉他:人才很多,“提拔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想提拔也无从提拔啊。至于“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你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干完,提拔人才也一样,不是还有王、大夫嘛,其他人也有眼睛会看,也会发现人才。你只需要做你所想做的事,做你所该做的事,做你所能做的事,做成你所想做的事,就ok了。至于其他或留给历史、或还诸天地,尽性知命,随他去吧。
读本章,想到了我自己。应该说,本人的特点还是比较突出的,优点缺点都比较突出。前些天领导给我调换了工作岗位,而调整我岗位的这位领导,正是一位懂得“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的人(当然偶还算不上贤才)。近距离接触这位领导后,让我充分感受了领导的人格魅力,竟生出了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虽每天也是忙忙碌碌,但感觉内心充实,不断向着领导所期待的目标前进。我只不过是单位很普通的一员,比我优秀的人才很多,不可能都是一位领导发现选拔的,但正如孔子所言:“提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
读者自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