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深则厉,浅则揭
(2020-04-04 06:17:44)14.39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陉陉乎(硁硁)!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此章继续说明了孔子知难而进,为了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隐者以水深水浅为喻,建议孔子应当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孔子不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为了理想,明知不可为也要去奋斗。
【华杉详解】
孔子在卫国住的时候,有一天自己在家里击磬,自娱自乐敲一曲。“蕢”,草编的筐子,一般用来担土的,有一个挑着草筐的汉子,从孔子门前过,听见音乐声,就停下来欣赏,感叹说:“有心哉,击磬乎!”这击磬的人,大有心事啊!又听了一阵子,摇头了——鄙哉——这人的心思,还是鄙薄啊!修养不够!你听他那磬声,硁硁的,硁(kng),是敲打石头的声音,那声音透着鄙薄,透着固执,透着愤激。他想说什么呢?无非是“莫己知也”,没有人知道我啊!没有人理解我啊!没有人用我啊!就那点事儿!“斯己而已矣”,你敲来击去,还不都是在敲打自己,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吗?你多大点心胸啊?
“深则厉,浅则揭。”这是《诗经》上的一句诗,讲过河的。“厉”,是穿着衣服直接过;“揭”,是把衣服下摆抓手上提起来过。为什么呢?那水深的时候,你把裤腿卷起来,衣服下摆拎起来,也是没什么用,因为水淹到你胸口了,这种情况下你就别管衣服湿不湿了,你肯定湿透,只有不管衣服,小心摸石头过河,才能保证自己不摔倒、不淹死。只有那水浅的时候,你把裤腿卷起来,衣服下摆拎起来,那还有点用。
这话什么意思呢?社会太黑暗了!水都淹到脖子了,你还卷起裤腿过河,那就是前面晨门说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为,你为它干吗呢?还苦闷,还把个磬敲得跟破锣似的。
孔子听到挑筐汉子的乐评,说:“果哉!末之难矣。”他的评论也太果决了,我真还找不到话来反驳他。
是啊!孔子拿什么话来反驳挑筐汉子呢?“君子素位而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自己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又是孔子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还是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说的;“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也是孔子说的。孔子说要素位而行,随遇能安;但是他一生颠沛流离,游说列国君王,就是想获得一个做事的平台、施展抱负的机会,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得而复失,他也做不到心静如水啊!所以挑筐汉子说他把磬敲得叽叽歪歪,他也无话可说。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的问题在哪里呢?孔子的能力缺陷在哪里呢?还是对自身定位不准,孔子自己定位,是政治家,但作为政治家,必须有权谋,有妥协,有交易,有缓急,这些孔子都没有,他不是张居正,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治联盟,也不能协调各方利益诉求,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只能在一个强势君主的绝对支持下施展,而这个前提条件是不成立的。孔子本来可以接近宗教,可以成为一个像耶稣、穆罕默德那样的人,创立儒教,但他又坚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不肯给大家立个神,说那些话都不是我说的,是神告诉我的。那神的话,老百姓要听,君王也得听啊!神是一个好东西,有神,人和人就更能平等,大家只在神面前跪着,只做神的奴才。没有神,一些人就要做另一些人的奴才,就要在另一些人面前跪着。孔子没有这个对神的本质认识,他还特别“不语怪力乱神”,甚至很少谈性与天命,只讲日用常行最平常的东西。儒家没有成为宗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回答人的三大基本问题:人是怎么来的?天地怎么来的?人死后去哪里?因为他不知道嘛,他就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以佛教进入中国后,长驱直入,因为宗教都是首先回答这三个问题。佛教从南北朝到唐朝,几乎取代儒家,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以至于到了宋代,周敦颐和二程兄弟等大儒,要重新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和佛教竞争,但他们的回答,也是遮遮掩掩、模模糊糊的。其实佛教讲这些天堂地狱、来世今生的故事,也不是他的重点,这只是一个“方便法门”,引导凡夫俗子都向善。但是按儒家的思维方式呢,编这些你自己没见过的东西,那是“以惑下愚”,哄人呢!
搞政治,孔子不会权谋;搞宗教,孔子不肯编故事;他就只能搞教育,成为至圣先师孔子了。怀才不遇,磬声激愤,但我们今天看来,命运早已注定,这就是他的天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