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论士第七(之十二)》文王明夷则主可知,仲尼旅人则国可知。
(2020-03-31 06:46:05)《记》曰:“夫骥唯伯乐独知之,若时无伯乐之知,即不容其为良马也。士亦然矣。”何以明之?孔子厄子陈、蔡,颜回曰:“夫子之德至大,天下莫能容。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
《礼记》说:“良马只有伯乐认识它,如果当时没有伯乐的相马能力,它就不会被世人当作良马。认识一个有才能的人也一样。”怎么见得呢?孔子在陈、蔡受困,颜回说:“先生的德行太伟大了,天下容不下。但是先生推广它,实践它,却不被世人采纳,这是当权者的耻辱。先生有什么过错呢?”
[故曰:文王明夷则主可知,仲尼旅人则国可知。]
明夷,《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易.明夷》:"明夷,利艰贞。"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后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贤人遭受艰难或不得志。
[从文王在羑里韬光养晦,以避纣王的迫害,就可以明白他的君主是多么的昏庸;从孔子的流离在外,就可以知道他的国家是多么的黑暗。]
《谷粱传》说:“孩子出世后,不能避免水火之害,是母亲的过错;到了八岁还不拜师学习,是父亲的过错
[古代习俗,六岁剪发叫羁贯,成童指到了八岁];
羁贯,古时成童发式,女曰羁,男曰贯。后泛指童年。
就师学问无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心志既通,而名誉不闻,友之罪也;
拜师学习,求教不得法,心志不通,知识不长,是自己的过错;志向和学识都有了,名声还不大,是朋友的过错;
名誉既闻,有司不举,有司之罪也;有司举之,王者不用,王者之过也。”
名声大了,上司不举荐,是上司的过错;上司向君王举荐了,君王却不任用,是君王的过错。”
[孔子曰:“内行不修,已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