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2020-03-31 06:21:01)【原文】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尤:责怪。其:前句中“其''字是用于句中的助词,无义。本句中“其''字用于拟议不定,可以译为“大概'或“恐怕'。
下学上达,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下学人事,上知天命。”(向不如我的人学习,向比我强的人靠拢)
【解读】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周游列国不为所用,晚年返回鲁国教育学生。鲁哀公十四年,孔子七十一岁时,鲁君在大野泽狩猎,获一怪兽,孔子以为是麒麟,不禁流泪,他感叹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了,但他“不怨天,不尤人”,显示出伟大的人格。怀才不遇而抑郁感叹,孔子亦不能免。
【华杉详解】
孔子对子贡说:“没有人了解我吧!”子贡说:“夫子道高德厚,天下皆知,怎么说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了解我这一点的,大概只有上天吧!”
这一段,有两个关键学习点,一是不怨天尤人,二是下学而上达。
先说不怨天尤人。这个,我们每天都在怨天尤人,说:“经济下行,大环境不好,现在日子不好过,明年日子更不好过,也不知道那些管事的是不是吃干饭的!”这就是怨天尤人了。不管“大形势”好不好,不管别人做得对不对,反正我改变不了,我不怨它,我管我自己。我又不是看天吃饭,我为什么怨天?我又不靠别人吃饭,我干吗怨别人?讨论天,讨论别人,就耽误了自修功夫,耽误自己进步。
所以,凡是成天说“形势不好”的,都是自己没干好的。凡是自己干得好的,没有怨别人的。孔子呢,满腹经纶,一腔热血,但颠沛流离十几年,也没有一个君王用他,上天就不给他机会。多少次!一次又一次!在鲁国一次,在齐国一次,在卫国两次,在楚国一次,机会都到了家门口,甚至已经进门,但最后还是失去了,还是没弄成!所以他说自己,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怨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得不到用之于世的机会,就回老家写书修春秋,传之于世吧!
在自己身上找,反求诸己,做什么呢?下学而上达。反己自修,循序渐进,义理有本末精粗,我只在下面一层扎扎实实用功夫,使得功深力到,将上面的一层层渐次通达。比如登山,一定是由低到高,比如行路,必定是由近及远,我还是从日用常行的低处着手,一步步来吧。孔子这样说,确实是天下人所不知的了。他的智慧,已经高到那样了,虽然不为君王所用,但他的门生,遍布各国宫廷,在鲁国,他也被尊为国老。而他反己自修,还是强调下学,强调自己要从低处做起。
前一篇:李国文:一生“抬杠”的毛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