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二: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

(2020-03-21 10:33:18)
      杨大年、刘子仪皆喜唐彦谦诗,以其用事精巧,对偶亲切。黄鲁直诗体虽不类,然亦不以杨、刘为过。如彦谦《题汉高庙》云:“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虽是著题,然语皆歇后。一抔事无两出,或可略土字;如三尺,则三尺律、三尺喙皆可,何独剑乎?“耳闻明主”,“眼见愚民”,尤不成语。余数见交游,道鲁直语意殊不可解。苏子瞻诗有:“买牛但自捐三尺,射鼠何劳挽六钧”,亦与此同病。六钧可去弓字,三尺不可去剑字,此理甚易知也。
【补】
@【名句】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
“提三尺”: 即提着三尺剑。见 《汉书·高帝纪》。“盗一抔”: 即盗取高祖坟上的一捧土。抔 (pou): 用手捧东西。见《汉书·张释之传》。句意: 听说高祖皇帝手提三尺宝剑而取天下,眼见无识之民盗取汉高祖墓长陵上的一捧土。
《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卷二二引宋洪刍《洪驹父诗话》:“山谷言,唐彦谦最善用事,其《过长陵》诗云: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皆神韵天成,变化不测。”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 “杨大年、刘子仪皆喜唐彦谦诗,以其用事精巧,对偶亲切。如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每称赏不已,多示学诗者以为模式。”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唐彦谦《题汉高庙》名句,所谓歇后诗范例。歪解其意云:君王磨刀霍霍,顾盼自雄;贱民男盗女娼,鼠窃狗偷。
@唐彦谦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刺史,在当年文名鼎盛,以博学多艺而闻名天下。唐彦谦曾经拜温庭筠为诗,所以诗风有些接近温庭筠。唐彦谦著有《鹿门集》,代表作有《采桑女》和《宿田家》等。
虽然唐彦谦现如今早就名声寥落,知道的人没多少。但是唐彦谦在宋代的时候那可是大名鼎鼎,膜拜唐彦谦的诗人非常多。比如北宋初年“西昆体”的代表诗人杨亿、刘筠都十分欣赏唐彦谦的诗歌,认为唐彦谦用典比较精巧,对仗工整亲切,堪称绝妙好诗。
而宋代大诗人黄庭坚虽然不喜欢西昆体的诗风,诗歌创作和西昆体也不是一路,但是黄庭坚也对唐彦谦赞誉有加。根据黄庭坚的外甥洪驹父的《洪驹父诗话》记载:“山谷言,唐彦谦诗最善用事。”黄山谷,也就是黄庭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唐彦谦的诗歌最大的优点在于用典用得十分巧妙。
唐彦谦这首诗,现在的版本通常写作:
长安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
丰上旧居无故里,沛中原庙对荒丘。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
千载腐儒骑瘦马,渭城斜月重回头。
黄庭坚为什么说这首诗擅长用典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首先这个诗题中的“长陵”,是汉高祖刘邦的坟墓。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唐彦谦经过汉高祖坟墓而产生的一种感慨。
所以诗歌的开头两句长安高阙此安刘,祔葬(合葬。亦谓葬于先茔之旁。累累尽列侯。开篇明义,长安埋葬了众多刘氏子孙,这些都是王侯将相的名人。
第3和第4句丰上旧居无故里,沛中原庙对荒丘。用的是刘邦的典故。刘邦出生于丰邑,被称为沛公,但是千百年后人们只记得长陵的坟墓而不再关心刘邦老家的荒丘。
第5耳闻明主提三尺,用的是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典故。第6句眼见愚民盗一抔。则是说百姓们盗挖长陵的坟土,想要获得一些“王气”。这两句巧妙的地方在于隐藏手法。提三尺,本来应该是提三尺剑,隐藏了一个剑字;盗一抔,本来应该是盗一抔土,隐藏了一个土字。这正是诗人妙用而黄庭坚高度赞扬的原因之一。
眼见愚民盗一抔:汉武帝时,有人盗取宗庙(皇帝拜祖的地方)祭器,被判死罪,汉武很不爽,希望将此人满门抄斩,主持这个案子的张释之说:假令愚人取长陵一抔土,何如?---意思是拿了宗庙祭器就处以最重的刑罚.那么假如有人挖了长陵(刘邦陵墓)一点土(指盗墓),已经无法作出更严厉的刑罚了,又该如何处置呢?这句诗"眼见愚民盗一抔"就是说现在国家权威已经衰落了,像盗皇帝墓这样的事情诗人都看了不少。
千载腐儒骑瘦马,渭城斜月重回头。第7句的“瘦”字和马、千古腐儒一配合,使一不得志一肚子穷酸学问又穷困潦倒的破落士大夫形象呼之欲出。第8句的灞陵,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也是人们送客送别止步之所。如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千百年后的腐儒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回想着汉文帝时候的繁荣,感受着如今落日余晖的尾巴。
千载腐儒骑瘦马,渭城斜月重回头。 后面两句意思必须跟头两句连起来理解.我以前听过不少前人叱诧风云的故事,可转眼之间他们建立的功业已经灰飞烟灭,剩下我这样的酸书生对他们评头论足。
很显然,唐彦谦这首诗虽然通篇都是写汉代,但字里行间都是充满着借古讽今的味道,分明就是以汉代唐,说的晚唐时期那种没落的余晖。也因此,这首诗被黄庭坚高度推崇,被认为是诗人模仿的标杆。
【买牛但自捐三尺,射鼠何劳挽六钧】
【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带牛佩犊
典源出处 《汉书 ·龚遂传》:“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畜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后以此典指劝民务农,提倡生产; 也用以颂扬地方官员的政绩; 亦用以形容归隐田间。
用典形式
【佩牛】 唐·张祜:“长闻为政古诸侯,使佩刀人尽佩牛。”宋·苏轼:“明朝只恐兼烹鹤,此去还须却佩牛。”
【佩犊】 宋 ·苏轼:“野无佩犊子,府有骑鹤仙。”宋 ·曾巩:“柳间自诧投壶乐,桑下方安佩犊行。”
【带牛】 宋·曾巩:“四境带牛无事日,两衙封印自繇身。”
【龚牛】 宋 ·苏轼:“公方占贾 , 我正买龚牛。”
【犊佩】 宋 ·苏轼:“归心忘犊佩,生术寄羊鞭。”
【刀买犊】 宋 ·陆游:“独往何妨刀买犊,大烹却要鼎函牛。”
【铸农器】 唐·杜甫:“凶兵铸农器,讲殿辟书帷。”
【腰无犊】 宋·苏轼:“消兵渐觉腰无犊,种德方知福有田。”
【令人买牛】 明 ·高启:“但令人买牛,不受客馈鱼。”
【劝买耕牛】 宋·苏轼:“山棚盗散人安寝,劝买耕牛发陈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