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使乎!使乎!

(2020-03-20 06:17:27)
14.25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请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近来在做什么呢?”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过失但还没能做到。”使者出去之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呀!好一位使者呀!”(孔子说:(这是)使者吗?(这是)使者吗?”)
蘧伯玉:卫国的大夫,名瑗。孔子在卫国时,曾住过他家。《淮南子·原道训》言“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解读】
此章塑造了一位不卑不亢、反应敏捷、忠诚正直而又谦逊有礼的使者形象。蘧伯玉是卫国的贤大夫,当时已经退官赋闲在家,从使者的言语中,我们可知他仍然保持着不断努力、不懈怠、永不自满的精神。使者的答话体现了蘧伯玉的修养和境界,又体现了使者自身的修养,故孔子称赞说:“好一个使者,好一个使者!”

【华杉详解】 蘧伯玉,又叫蘧瑗,是卫国著名贤臣君子,孔子在卫国时,曾住在他家,非常尊敬他,也交上了朋友。蘧伯玉派使者来孔子这里,“孔子与之坐而问焉”,使者是下人,但孔子没有让他站着,专门请他坐下说话,这是对蘧伯玉的特别尊重。孔子问:“老人家在干吗呢?”使者回答:“他老人家想减少自己的过失,但还没能做到。”使者出去,孔子感叹说:“这个使者呀!这个使者呀!真了不起!有其主必有其使!”
    蘧伯玉留下了一个成语,蘧瑗知非,是迁善改过的历史原型人物,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日之我,当知昨日之非,不断发现自己的错误,不断自新,今日之我,当胜过昨日之我。 庄子说,“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活到五十岁,过去四十九年自己犯了哪些错他全知道!这个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你过去犯过哪些错,你全知道吗?每天很注意去想这个问题吗?像曾子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吗?像颜回那样“不贰过”,犯过的错不犯第二遍吗?蘧伯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不得了!

 《了凡四训》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蘧伯玉年轻时就这么执着改过,到二十岁的时候,觉得前面的错已经改完了。等到了二十一岁,发现不对,还有些错没改。到了二十二岁时,回头看看二十一岁,什么叫“还有些错没改”呀!简直是在梦中,全是错!就这么一年一年改下来,到了五十岁,还能看到四十九岁时犯的错! 又有说法:“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蘧伯玉到了六十岁,终于可以与时俱进,不用今年才发现去年的错了,能即时进步了,六十岁的进步,六十岁完成,不拖到下一年了。不过,庄子对这一条是持怀疑态度的:“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六十岁的错,六十岁都改了?未尝不是年初时以为对,年底又发现是错呢?六十岁时认为对的东西,五十九岁时以为那是错呢?以前纠错纠反了,把对的纠成错了呢?万事万物发生,都有他的根源,你只看见他发生,却不知道他从哪个门出来。认识永远是不足的,错误是永远不断的,蘧伯玉真能把六十岁的错误改正在六十岁吗?

那怎么办哪?这错改不完,还改吗?人家没要求你改完,只是要你一直改,永续改过,就是丰田生产方式的精髓:持续改善。庄子说:“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已乎!已乎!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与然乎!”人哪!都晓得尊崇凭借自己的才智所知道的知识,却不知道,最重要的能力,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因为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去知道!蘧伯玉到了六十岁就进入化境了吗?以为自己进入化境了,那就完了,进步就停滞了,以为自己都知道了,就没法再知道了。算了吧!算了吧!蘧伯玉,也没法逃过这种情况,他这样真的对吗?他这样真的对吗?“圣人不知,所以能知。小人知之,所以不知。”一旦你认为自己都知道了啦,就圣人变小人,再也不知道了。要养成把问题当问题看的意识,在每一个地方找不足、找差距。我们改正自己的过错,自己就像自己的警察,过错就是坏人,警察的使命就是抓坏人,警察能说坏人已经抓完了,使命完成了吗?只能说治安良好,坏人越来越少,但总会有新的坏人出来,正邪之战,永远不会结束,改过之旅,永远没有终点。颜回“不贰过”,但也只能“三月不违仁”,进步是做减法,不是做加法。关键在于改正自己的过错,不在于往外去学新的。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要深刻体会到这个减法哲学,真正理解“吾日三省吾身”。

最后再讲一个蘧伯玉的典故:不欺暗室,就是慎独功夫。 有一天深夜,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在宫中,听见外面马路上,远远有马车声过来,差不多该经过宫门了,马车声没了。又过了一会儿,车声又轻轻响起来,渐渐远去。卫灵公说:“这谁呀?奇奇怪怪的。”南子说:“还能有谁?蘧伯玉呗。”卫灵公问:“你怎么知道?”南子说:“按周礼,路过公门,要下车敬礼,步行慢慢通过。虽然深夜公门已关,也没人看见,但是像蘧伯玉这样的贤人君子,一定不会废礼。”卫灵公第二天派人调查,果然是蘧伯玉。他回来逗南子:“你以为就你聪明,但是你搞错了,不是蘧伯玉。”南子马上向卫灵公跪拜行大礼祝贺。卫灵公问贺什么。南子说:“我以前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个贤大夫,现在有两个,这是国家的大喜事,当然要向国君拜贺!”卫灵公大为佩服南子夫人,给她说了实情:真是蘧伯玉!

所以,南子能对卫灵公和卫国有那么大影响力,不是一个“淫”字可以概括她的。在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里,编了一出“子见南子”的戏,把孔子的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改成孔子赞美南子:“我从没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算是给南子翻案。卫灵公和南子,都是又好色又好德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