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使乎!使乎!
(2020-03-20 06:17:27)14.25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卫国的大夫,名瑗。孔子在卫国时,曾住过他家。《淮南子·原道训》言“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此章塑造了一位不卑不亢、反应敏捷、忠诚正直而又谦逊有礼的使者形象。蘧伯玉是卫国的贤大夫,当时已经退官赋闲在家,从使者的言语中,我们可知他仍然保持着不断努力、不懈怠、永不自满的精神。使者的答话体现了蘧伯玉的修养和境界,又体现了使者自身的修养,故孔子称赞说:“好一个使者,好一个使者!”
【华杉详解】
蘧伯玉,又叫蘧瑗,是卫国著名贤臣君子,孔子在卫国时,曾住在他家,非常尊敬他,也交上了朋友。蘧伯玉派使者来孔子这里,“孔子与之坐而问焉”,使者是下人,但孔子没有让他站着,专门请他坐下说话,这是对蘧伯玉的特别尊重。孔子问:“老人家在干吗呢?”使者回答:“他老人家想减少自己的过失,但还没能做到。”使者出去,孔子感叹说:“这个使者呀!这个使者呀!真了不起!有其主必有其使!”
那怎么办哪?这错改不完,还改吗?人家没要求你改完,只是要你一直改,永续改过,就是丰田生产方式的精髓:持续改善。庄子说:“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已乎!已乎!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与然乎!”人哪!都晓得尊崇凭借自己的才智所知道的知识,却不知道,最重要的能力,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因为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去知道!蘧伯玉到了六十岁就进入化境了吗?以为自己进入化境了,那就完了,进步就停滞了,以为自己都知道了,就没法再知道了。算了吧!算了吧!蘧伯玉,也没法逃过这种情况,他这样真的对吗?他这样真的对吗?“圣人不知,所以能知。小人知之,所以不知。”一旦你认为自己都知道了啦,就圣人变小人,再也不知道了。要养成把问题当问题看的意识,在每一个地方找不足、找差距。我们改正自己的过错,自己就像自己的警察,过错就是坏人,警察的使命就是抓坏人,警察能说坏人已经抓完了,使命完成了吗?只能说治安良好,坏人越来越少,但总会有新的坏人出来,正邪之战,永远不会结束,改过之旅,永远没有终点。颜回“不贰过”,但也只能“三月不违仁”,进步是做减法,不是做加法。关键在于改正自己的过错,不在于往外去学新的。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要深刻体会到这个减法哲学,真正理解“吾日三省吾身”。
最后再讲一个蘧伯玉的典故:不欺暗室,就是慎独功夫。
有一天深夜,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在宫中,听见外面马路上,远远有马车声过来,差不多该经过宫门了,马车声没了。又过了一会儿,车声又轻轻响起来,渐渐远去。卫灵公说:“这谁呀?奇奇怪怪的。”南子说:“还能有谁?蘧伯玉呗。”卫灵公问:“你怎么知道?”南子说:“按周礼,路过公门,要下车敬礼,步行慢慢通过。虽然深夜公门已关,也没人看见,但是像蘧伯玉这样的贤人君子,一定不会废礼。”卫灵公第二天派人调查,果然是蘧伯玉。他回来逗南子:“你以为就你聪明,但是你搞错了,不是蘧伯玉。”南子马上向卫灵公跪拜行大礼祝贺。卫灵公问贺什么。南子说:“我以前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个贤大夫,现在有两个,这是国家的大喜事,当然要向国君拜贺!”卫灵公大为佩服南子夫人,给她说了实情:真是蘧伯玉!
所以,南子能对卫灵公和卫国有那么大影响力,不是一个“淫”字可以概括她的。在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里,编了一出“子见南子”的戏,把孔子的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改成孔子赞美南子:“我从没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算是给南子翻案。卫灵公和南子,都是又好色又好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