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作人:日记与尺牍(妙极)

(2020-03-19 18:11:56)
日记与尺牍
  
  日记与尺牍是文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因为比别的文章更鲜明的表出作者的个性。诗文小说戏曲都是做给第三者看的,所以艺术虽然更加精练,也就多有一点做作的痕迹。信札只是写给第二个人,日记则给自己看的,(写了日记预备将来石印出书的算作例外),自然是更真实更天然的了。我自己作文觉得都有点做作,因此反动地喜看别人的日记尺牍,感到许多愉快。我不能写日记,更不善写信,自己的真相仿佛在心中隐约觉到,但要写他下来,即使想定是私密的文字,总不免还有做作,——这并非故意如此,实在是修养不足的缘故,然而因此也愈觉得别人的日记尺牍之佳妙,可喜亦可贵了。
  中国尺牍向来好的很多,文章与风趣多能兼具,但最佳者还应能显出主人的性格。《全晋文》中录王羲之杂帖,有这两章:
  “吾顷无一日佳,衰老之弊日至,夏不得有所噉,而犹有劳务,甚劣劣。”
  “不审复何似?永日多少看未?九日当采菊不?至日欲共行也,但不知当晴不耳?”
近况如何?漫漫长日是否也多多少少做了点什么消遣?九九重阳去不去赏菊花?我想那天和你一同去。可是又不知道天气会不会晴呢?
  我觉得这要比“奉橘三百颗”还有意思。日本诗人芭蕉(Basho)有这样一封向他的门人借钱的信,在寥寥数语中画出一个飘逸的俳人来。
  “欲往芳野行脚,希惠借银五钱。此系勒借,容当奉还。唯老夫之事,亦殊难说耳。
  去来君。 芭蕉。”
想到芳野之地走走,请借五钱银子给我做用费。既说是借,自当奉还——说是这么说,不过我这老头子的话,也不一定能够兑现哟。
  日记又是一种考证的资料。近阅汪辉祖的《病榻梦痕录》上卷,乾隆二十年(1755)项下有这几句话:
  “绍兴秋收大歉。次年春夏之交,米价斗三百钱,丐殍载道。”同五十九年(1794)项下又云:
  “夏间米一斗钱三百三四十文。往时米价至一百五六十文,即有饿殍,今米常贵而人尚乐生,盖往年专贵在米,今则鱼虾蔬果无一不贵,故小贩村农俱可餬口。”
  这都是经济史的好材料,同时也可以看出他精明的性分。日本俳人一茶(Issa)的日记一部分流行于世,最新发现刊行的为《一茶旅日记》,文化元年(1804)十二月中有记事云:
  “二十七日阴,买锅。
  二十九日雨,买酱。”
  十几个字里贫穷之状表现无遗。同年五月项下云:
  “七日晴,投水男女二人浮出吾妻桥下。”此外还多同类的记事,年月从略:
  “九日晴,南风,妓女花井火刑。”
  “二十四日晴。夜,庵前板桥被人窃去。”
  “二十五日雨。所馀板桥被窃。”
  这些不成章节的文句却含着不少的暗示的力量,我们读了恍忽想见作者的人物及背景,其效力或过于所作的俳句。我喜欢一茶的文集《俺的春天》,但也爱他的日记,虽然除了吟咏以外只是一行半行的纪事,我却觉得他尽有文艺的趣味。
  在外国文人的日记尺牍中有一两节关于中国人的文章,也很有意思,抄录于下,博读者之一粲。倘若读者不笑而发怒,那是介绍者的不好,我愿意赔不是,只请不要见怪原作者就好了。
  夏目漱石日记,明治四十二年(1909)
  “七月三日
  晨六时地震。夜有支那人来,站在栅门前说把这个开了。问是谁,来干什么。答说我你家里的事都听见。姑娘八位,使女三位,三块钱。完全像个疯子。说你走罢也仍不回去。说还不走要交给警察了,答说我是钦差,随出去了。是个荒谬的东西。”
  以上据《漱石全集》第十一卷译出。后面是从英译《契诃夫书简集》中抄译的一封信:
  契诃夫与妹书
  “一八九年六月二十九日,在木拉伏夫轮船上。
  我的舱里流星纷飞,——这是有光的甲虫,好像是电气的火光。白昼里野羊游泳过黑龙江。这里的苍蝇很大。我和一个契丹人同舱,名叫宋路理,他屡次告诉我,在契丹为了一点小事就要“头落地”。昨夜他吸鸦片烟醉了,睡梦中只是讲话,使我不能睡觉。二十七日我在契丹爱珲城近地一走。我似乎渐渐的走进一个怪异的世界里去了。轮船播动,不好写字。
  “明天我将到伯力了。那契丹人现在起首吟他扇上所写的诗了。”
  (十四年三月)
  (1925年3月刊《语丝》17期,署名开明)
【补】
@东坡尺牍里有一则《与毛维瞻》:“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区区二十四个字,却把一种孤寂中的心境写得活灵活现。钟叔河先生特意用白话文“翻译”了一遍,也颇得“佳趣”:
    “年将尽时,天气越来越冷,加上刮风下雨,蛰居在家里,即使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也不免会无端地觉得凄凉。只有到夜深人静时,在糊着纸的窗户下面,点上一盏油灯,让那青荧的灯光照亮摊开的书卷,随意读几行自己喜爱的文字,心情才会开朗起来,慢慢便觉得寂居的生活也自有它的趣味。惭愧的是无人与共,只能由我独享了。”
@晚明时的文人莫秋水的一封《与友人书》里,也表达得简约而雅致:“仆平生无深好,每见竹树临流,小窗掩映,便欲卜居其下。”
还有一封致友人的短简,只六个字:“蕙何多英也,谢。”意思是说:送来的蕙兰,花开得又多又美,真是太感谢了!这实在比现代短信还要简约。
@颜真卿的“寒食帖”:“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数日间,得且住,为佳耳。”用白话文说就是:天气不太好呢,你一定要走吗?再过几天就是寒食节了,不如再住几天,好吗?这封短简不仅文美,字也是传世的绝品。
@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人为文,意气怡然。读他的尺牍,却也时见人情练达、文字简约之美。义熙四年秋天,他离开九江(古名柴桑)到彭泽去当县令。期间他从彭泽派回一名男仆,帮助在老家的儿子料理砍柴挑水之类的杂务,同时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里的“力”,即指这名可干些砍柴挑水等“薪水之劳”的力气活儿的仆人。令人感动的是,这位大诗人兼县令在顾怜自己的儿子的同时,还不忘叮嘱儿子,要想到这名仆人“亦人子也”,也是人生父母养的,因此应“善遇之”,即好好对待人家。
@朱熙芝:答韵仙
  困人天气,无可为怀,忽报鸿来,饷我玫瑰万片,供养斋头,魂梦都醉。因沽一坛浸之,馀则囊之耳枕,非日处置得宜,所以见寝食不忘也。
  (今拟)恼人的天气,干什么都没劲。只有你的信,才带来了高兴。尤其是那些玫瑰花,简直使我的全身心都沉醉在熟悉而又温馨的气息里了。我不愿你的花有丝毫憔悴,特地买来一坛好酒,把花瓣浸在酒里,每餐喝那么一小口;又把一些花装在枕头里面,站它伴着我入梦。这样,总算吃饭睡觉,都能和你在一起了。
@神农架有个地方叫古庙垭,那里有座红莲寺,寺里有个观音堂,堂里有块石碑,铭记着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当地百姓捐资修路的经过。令人叹服的是,这几句碑文干净简练,只用了十六个字,就把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要道崩陷,行人险阻,因捐资财,重为修理。”让人不能不想到,这里一定隐藏过文章高手。这几行碑文实在可入选钟叔河先生的“学其短”集萃之中。如果汪曾祺先生生前看到过,说不定也会用到他的小说里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