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酆都知县
(2020-03-13 09:20:06)四川酆都县,俗传人鬼交界处。县中有井,每岁焚纸钱帛镪投之,约费三千金,名“纳阴司钱粮”。人或吝惜,必生瘟疫。国初,知县刘纲到任,闻而禁之,众论哗然。令持之颇坚。众曰:“公能与鬼神言明乃可。”令曰:“鬼神何在?”曰:“井底即鬼神所居,无人敢往。”令毅然曰:“为民请命,死何惜?吾当自行。”命左右取长绳,缚而坠焉。众持留之,令不可。其幕客李诜,豪士也,谓令曰:“吾欲知鬼神之情状,请与子俱。”令沮之,客不可,亦缚而坠焉。入井五丈许,地黑复明,灿然有天光。所见城郭宫室,悉如阳世。其人民藐小,映日无影,蹈空而行,自言“在此者不知有地也”。见县令,皆罗拜曰:“公阳官,来何为?”今曰:“吾为阳间百姓请免阴司钱粮。”众鬼啧啧称贤,手加额曰:“此事须与包阎罗商之。”令曰:“包公何在?”曰:“在殿上。”四川的酆都县,民间传说这个县城是人鬼阴阳的交界之处。这县里有一口井,县里每年都会安排人烧纸钱冥币投于此井,每年都会为此花费三千金,称之为“缴纳阴司钱粮”。如果人们吝啬不烧,则必定会发生瘟疫。到了本朝开国之初,有一个叫作刘纲的知县来此上任,听说此事后下令禁止,老百姓为此哗然,议论纷纷。但这刘县令却很坚持自己的主张,民众有人提议道:“刘公执意如此,如果能跟鬼神说明一下,我们就都同意。”
县令问道:“鬼神在何处?”众人答道:“那方古井下面就是鬼神的居所,但是从来没有人敢前往。”刘县令毅然决然回应道:“为民请命,我死又何妨?我当亲自前往。”于是这县令命手下取来长绳,将自己绑缚再坠入井中。民众连连劝阻,但县令依然不肯罢休。县令有个门客,叫李诜,也算是一个豪胆之人,他对县令说:“我也想看看这鬼神到底长什么样子,我与你一同前去。”县令阻止不得,两人于是一同绑着绳子坠放入井中。两人进入井中五丈深后,(约16-17米深)井下突然由暗转亮,甚至开始有灿烂的阳光。他们所看到的城楼宫室跟阳间几乎一模一样。这里的人民身形矮小,在阳光照耀下也没有影子,双脚离地凌空行走,他们自称在这里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地”。他们看到刘县令,都施拜礼问道:“大人是阳间的官员,为什么来到这里?”刘县令答道:“我来此是为阳间的百姓请命,希望能豁免缴纳阴司钱粮。”众鬼纷纷啧啧称叹刘县令的贤德,用手放在额头上说:“这件事情需要与包阎罗商量请示。”县令问道:“包公在哪里?”
众鬼答道:“在那殿上。”
引至一处,宫室巍峨,上有冕旒而坐者,年七十余,容貌方严。群鬼传呼曰:“某县令至。”公下阶迎,揖以上坐,曰:“阴阳道隔,公来何为?”令起立拱手曰:“酆都水旱频年,民力竭矣。朝廷国课,尚苦不输,岂能为阴司纳帛镪,再作租户哉?知县冒死而来,为民请命。”包公笑曰:“世有妖僧恶道,借鬼神为口实,诱人修斋打醮,倾家者不下千万。鬼神幽明道隔,不能家喻户晓,破其诬罔。明公为民除弊,虽不来此,谁敢相违?今更宠临,具征仁勇。”语未竟,红光自天而下。包公起曰:“伏魔大帝至矣,公少避。”刘退至后堂。少顷,关神绿袍长髯,冉冉而下,与包公行宾主礼,语多不可辨。关神曰:“公处有生人气,何也?”包公具道所以。关曰:“若然,则贤令也,我愿见之。”令与幕客李,惶恐出拜。关赐坐,颜色甚温,问世事甚悉,惟不及幽冥之事。
刘县令与李诜被引到一个地方,宫室巍峨矗立,大殿之上有一个戴着冕旒的人威严正坐,看模样有七十来岁,容貌方刚威严。群鬼传呼道:“有阳间县令到此求见。”
包公下台阶迎接,作揖请二人上座。包公说道:“阴阳相隔,刘公到此所为何事?”刘县令起身拱手施礼道:“酆都县连年水涝旱灾频发,百姓早已心力交瘁。朝廷的苛捐杂税,已经让百姓缴纳不了,苦不堪言,又怎还有能力为阴间缴纳阴司钱粮,再作阴间的租户呢?我这知县冒死前来,是想为民请命。”包公笑着说:“世间有妖僧恶道,假借鬼神为借口,诱世人修斋打醮骗取钱财而已。为此倾家荡产的人不计其数。鬼神和阳间阴阳相隔,不能做到家喻户晓,拆穿他们的骗局。刘公若要为民除害,即便不来这阴间,应该也不会有人敢抗命吧?而今天刘公又亲自驾临,足以证明刘公的仁义与勇气。”话还没说完,有红光自天上射下。包公起身说道:“伏魔大帝来了,请刘公稍作回避。”刘县令于是退避到了后堂。不一会儿,绿袍长须的关公大神,冉冉落下,与包公行宾主之礼,说了许多话,但是却无法听清楚说的是什么。隨即关公说:“这里怎么有活人的气息,这是怎么回事?”包公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如实禀告。关公说:“如果像你说的这样,那这是一位有贤德的县令,我愿意见他一见。”刘县令与他的门客李诜诚惶诚恐地出来拜会。关公赐坐,脸色十分温和,详细地询问二人阳间的事情,只是毫不谈及阴间之事。
李诜向来刚直,随即问道:“玄德公在哪里?”(刘备的字是玄德)关公没有作答,神色不悦,又怒发冲冠,当即告辞离去。包公大惊失色,对李诜说:“你一定会被雷劈死,我也救不了你了。这事怎么能问?何况在臣子的面前,怎么可以直接称呼其君主的字号?”刘县令替李诜苦苦哀求,包公说:“我至多能让他死得快一些,让他不用遭受焚尸之苦。”紧接着,包公取出自己匣子中一尺见方的玉印,解开李诜的衣服印在了他的背后。刘县令与李诜拜谢过包公,顺着绳子吊出井外。两人才走到酆都南门,李诜竟然就中风身亡了。不久,电闪雷鸣,暴雷强电萦绕着李诜的棺材,他的衣服全部被雷电燃烧殆尽。只有他后背有包公所盖印记的地方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