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如其仁!如其仁!
(2020-03-12 06:19:03)【原文】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释】
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曾与其争位,杀掉了他。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如:乃,就。
子路因为管仲没有自杀以殉公子纠而认为管仲没有仁德。对此,孔子解释说,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息兵戈而解纷争,使天下由此而安,为维护和平作出了贡献,这就是他的“仁德”。
【
华杉详解】
这两段很关键,体现了孔子的君臣之义的思想标准,和后来的儒家有很大的不同。
子路问,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自杀殉死,管仲却不死,他这样做,算是不仁不义吧?孔子说,齐桓公成就霸业,以外交工作,而不以兵车,九合诸侯,维护中原文明秩序,这都是靠管仲的辅佐执政。这就是管仲之仁啊!
子路说的这个事,是齐桓公夺位的事。齐桓公小白和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还比小白年长,公子纠是兄,小白是弟。齐襄公荒淫无道,被另一公子公孙无知所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君,很快也被杀了。齐国无君,小白和公子纠都从国外火急往回赶,争夺君位。小白从莒(j)国往回赶,公子纠则因为母亲是鲁国人,住在鲁国,也得到鲁国军事支持。管仲和召忽,都是跟公子纠的。跟随小白的,则是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管仲先带兵拦住了小白,并亲手一箭射中了小白,但是,射在了衣服带钩上,小白大叫一声,倒地装死。管仲以为他死了,回去汇报,公子纠以为没人跟他争了,就走得慢了。小白则日夜兼程,抢先回国。等公子纠和护送他的鲁君抵达,小白已经继位。小白率军和鲁军作战,打败了公子纠。
鲍叔牙给鲁君写了一封信,说公子纠是我们国君的兄弟,不忍心杀他,麻烦您帮我们把他杀了。他的两位老师,管仲和召忽,是我们国君的仇人,一定要送回来,国君要亲手杀死他们。如果您不能办到,齐国就要发兵攻打。鲁君害怕,把公子纠杀了,召忽自杀。管仲被送回来,在鲍叔牙的举荐下成为齐国国相,开启了齐桓公的一代霸业。
后面子贡又问,说齐桓公杀了管仲的主公,他不能殉死,反而“认贼作父”,给小白做相国,他这是仁义吗?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相国,匡扶天下,保卫了中华文明,今天,我们都受惠于他的恩德。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恐怕都披发左衽了。“披发左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披发,是披头散发,汉人是把头发系在头顶,戴帽子,少数民族就披散着。“左衽”,是衣襟向左掩,也就是右边的衣襟盖在左边的衣襟上面,这是北方夷狄的习俗,汉族人是右衽,左边的衣襟在上,向右掩。今天你如果去日本温泉旅游,穿和服,人家教你一定右衽,左边衣襟在上,掩向右方。如果左衽呢,在日本,是人死之后,就把他的衣襟反过来,右襟在上,左衽。
孔子就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在谁的统治下都不知道了,可能北方夷狄打过来了,可能文明断绝了,我们都披发左衽了。
孔子接着说:“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匹夫匹妇,前面我们说过,一夫一妻就是匹夫匹妇,意思是普通老百姓。贵族君子,有地位的人,都有妻妾。前面说什么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你说他是匹夫,那匹夫之志,匹夫之勇,他也不向你屈服啊!“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谅”,就是信,守信。孔子说:“难道要他像匹夫匹妇那样,守着小节小信,自己吊死在沟里都没人知道吗?”
孔子说这话,是明确地批评召忽了。他认为召忽为公子纠而死,是不值得的。后儒对孔子这一段,有各种解释,因为不符合所谓的“儒家忠君思想”。这就要说孔子忠君思想的本质,孔子的思想,忠于君,是忠于国家,忠于秩序,至于谁当国君,你们家族斗来斗去,杀来杀去,那是你们的事,你们尘埃落定了,决出胜负了,咱们继续把国家搞好!所以他没有后来的那种人身依附、为君死节的愚忠思想。
前一篇:隔离手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