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傅藻编撰的《东坡纪年录》记载,1101年暮秋,一代文宗苏轼沉疴不治,奄奄一息。在去世时,他的好友径山惟琳在他耳边说:“端明(苏轼担任过端明殿大学士)宜勿忘西方”!,他的另一位守候在身边的朋友钱世雄也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苏东坡回答说:“西方不无,着力即差”,语绝而逝。
两位好友在苏轼弥留之际,善劝他在最后的时刻,仍向着理想中的极乐世界冲刺,“端明学士应该不要忘记西方啊”,“先生您这一生不是都在奉行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人生信念吗,这个时候应该更加努力啊”——他们希望这位老朋友在离开世界的时候,仍要积极进取,努力实现人生的至境。但苏东坡回答说,“理想的世界不是没有,但刻意去寻求就不对了”,然后溘然辞世。
苏轼的诗词文章广为天下传送,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他一生中一定无数次地体验了“锦绣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成功喜悦;苏轼的官位也一度做到了参知政事(副宰相),从政治的角度而言,他更是极度感悟了“学而优则仕”的优越和幸运,但这样一个文化昆仑和曾经的政坛巨擘,却在离开人世之前,留下了“着力即差”的警言,这倒让后来追求和倡导“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后人们有些费解了。
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有强烈的上进欲望,极为粗俗的表达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极为典雅的表达有“玉不琢,不成器”,这些文字,大体都蕴涵着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人不能颓废,不能没有功利心,不能没有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信念和追求。因此中国文化中就留下了很多这样耐人寻味的故事和传说,比如象范进中举,比如象朱卖臣马前泼水...这样的文化基因深深地沉淀在这个民族的魂魄中,随着岁月的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到今天已经演化成为一种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思维,那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纵然因此万劫不复,也是“重如泰山”,故而在所不惜!
900多年前的苏轼,曾经站在了人生己欲和物欲的最高端,但他对名利的最后态度却是“着力即差”!我们今天遥望着官位、银圆和美色,人人垂涎数丈,拼死攫取,不计手段,费尽心机,恨不能长出六只手来,生出三条腿来,恨不能一口吞尽天下锦绣,相比之下,“着力即差”自然就不能让人理解了。
“好风借我力,送我上青云”,中国人一直把这样的飞黄腾达看做人生的至境,看做人生拼取的最高理想,看做了“西方极乐世界”,可是你到了高处又会怎么样呢?
吁!苏子云“着力即差”而溘然辞世!嗟夫!微斯人,吾谁与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