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君子贞而不谅。
(2020-02-21 06:57:19)【原文】
15.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注释】
贞:正,指固守正道,这里指大信。谅:信,指不分是非而守信,这里指小信。
【华杉详解】
朱熹注:“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君子守正道,不守小信。
刘宝楠《论语正义》解读说,谅,是信而不通,固执而不知变通,反而沦为贼道。君子以义制事,要合乎正道,而不必为小信之行。
孔子自己就遇到过这样的事,他经过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孔子的弟子们和蒲邑人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上天是不会理睬的。”
孔子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怎么倒成了小人?这其实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而已。
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大人只看道义所在,不会死守自己说过的话,也不会死守过去定的计划。一件事,发现做错了,难道还要继续吗?
张居正说,“君子见理明确,而守之不易”,这叫贞。偏执己见,居之不移,这叫谅。而人们对义理的把握不清晰,对道义的体悟不精熟,很少有不把谅当成贞的,只有君子能审时度势,举措得宜,端正其贞一之守。义当行,则勇往直前;义当止,则特例不变,精明果确,归于至当。不会不顾是非,不达权变,言必于信,行必于果,硁硁然而执一己之小信。“贞而不谅”,是君子之所以异乎于常人,而贞谅疑似之间,正是学者需要深刻辨明之处。
在诺言与原则之间
孔子在这里谈到的是诺言与原则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孔子非常重视诚信问题,认为守信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他还强调,不要轻许诺言,许下诺言就必须兑现。问题来了,如果诺言与原则冲突怎么办?关于这个问题,孔子提出“贞而不谅”的观点。他认为,如果诺言不违背原则,诚然是应该得到兑现的。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许下了诺言,但事后发现许诺别人的事情有违原则,那么就要当机立断,终止承诺。这不会让人成为轻诺寡信的小人,反而能显示出重原则、有立场的君子品格。
他的这个思想提醒我们,在作出承诺和践行承诺的时候,需要遵守原则。这里的原则,指的是仁义和大道。孔子强调“主忠信,徙义,崇德”,还要“当仁不让”,以及“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些言论中的“仁”和“义”,就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可以用来约束我们承诺和践诺的行为。我们已经知道,义就是宜,就是该做的事情,正确的道理。而仁则是孔学的核心思想,是不可违背的大原则。所以,我们的承诺如果符合仁义大原则,理当忠实践行;如果不符合原则,就算是不践行也不必遗憾。
《孟子·离娄下》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直接点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人也可以是君子,只要他是按照原则来的,就不能算作不守信,原则才是关键所在。孔子也说过:“匹夫匹妇之为谅”,可见不讲原则地信守承诺之事,通常是境界不高的人所为。他们一味地讲诚信,不知道讲原则,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他们无所不为,做了很多违法犯罪的事情,还自以为道德高尚。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但是诚信依然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而且诚信的重要作用比先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样的诺言要践行,什么样的诺言不能践行。总结起来就一点,那就是孔子所说的“贞而不谅”,要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信守承诺。
〖续貂〗
先读一则孔子不守诺言的故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彊,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于是孔子去陈。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白话译文:孔子在陈国居住三年,适逢晋国、楚国争霸,轮番攻伐陈国,另外吴国也侵犯陈国,陈国经常受到劫掠。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些小子志向远大,努力进取而没忘记初衷。”于是孔子离开陈国。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要阻止孔子去卫国。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五辆私车随从孔子。他为人长大贤能,又有勇气力量,对孔子说:“我昔日跟着您在匡地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这是命啊。我与您再次蒙难,宁可搏斗而死。”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问:“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在被要挟下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像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13』有子说:“与人有约,必先求近义,始可践守。”)在别人的要挟之下订立的盟誓,孔子说尽可以不去遵守。
再看本章,
贞字,繁体写作貞,会意字,本义占卜。
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会意。——《说文》
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恶。——《周礼·春官·天府》。郑玄注:“问事之正曰贞。”
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周礼》
词性变化后假借为“正”、 “定”,端方正直
[honest;upright;right]的意思
元、亨、利、贞。——《易·乾》
厥赋贞。——《书·禹贡》。传:“正也。”
求永贞。——《周礼·大祝》
万国以贞。——《礼记·文王世子》
一人元良,万邦以贞。——《书·太甲下》
由此可见,本章的贞正是端方正直的意思。
谅,形声。从言,京声。本义:诚实;信实[honest]
谅,信也。——《说文》
众信曰谅。——《方言一》
请肆简谅。——《礼记·内则》
易直子谅之心。——《礼记·祭义》
私直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楚辞·九辩》
所以本章孔子的意思是,一个君子要本质端方正直,固守正道,但是,却不会去拘执小信,为了别人说他诚实、诚信而背离贞的正道。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言必信,行必果,在孔子看来,只是三等下士的行为,不是君子行为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kng)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sho)之人,何足算也。”
(『13·20』子贡问道:“如何才算士?”孔子说:“他行为能知有耻,出使四方,能不辱没君命,可算是士了。”子贡说:“敢问次一等如何呢?”孔子说:“宗族称他孝,乡党称他弟。”子贡又说:“敢问再次一等如何呢?”孔子说:“出一言必信,不反悔。做一事必果决,不转变。坚确地像块石头般,那是小人呀!但也可算是次一等的了。”子贡又问:“现在那些从政的人如何呢?”孔子说:“呀!那些都只是一斗五升之人,何足算数呀!”)
为理解谅的含义,再摘一句论语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8』子贡说:“管仲不好算是一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非但不能为子纠死,又为桓公相。”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由他把天下匡范合一起来,人民直到今天还是受他的恩赐。若没有了管仲,我今天怕也是披发左衽的人了。哪像匹夫匹妇般,守着小信,自缢死在沟渎中,谁知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