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2020-02-18 08:03:15)【原文】
【注释】知:通“智"。地:通”莅",临,到。
此章孔子提出了一个合格的执政者所应具备的品质和治国理政的四条标准:首先要有治国的智慧,再追求仁德爱民,然后怀着庄严敬畏的态度去对待,最后是依照礼法而动。
【华杉详解】
孔子说,一个领导者,如果他的智慧足以知道此道,但是他的仁德不足,操守的“守”不足,守不住。那道即便是知道了,还是会失去。
如果他的智慧足以知道此道,其心之仁也守得住,但是不能庄重威仪以莅临其下属,则他的下属将对他轻慢而不敬,还是不行。
如果他的智慧足以知道此道,其心之仁也守得住,也能庄重威仪以莅临其下属,但是一举一措没有礼仪规范,那仍然有不足。
这里是讲领导力,《论语》里,大量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学习学,二是领导力。
不过,有人在这句话里看出了一个问题,“仁”不是至高、至上、至全的全德吗?怎么“仁能守之”之后,还有“庄”“礼”两项没包括在仁里面?这是孔子说话的特点,之前我们讲过,叫高语境沟通。一切含义都在语境里面,对仁的定义,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边界,或者那边界,在他不同的话里,是不同的。所以有人说孔子不是真正的哲学家,中国也没有“真正的哲学”。
黑格尔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因为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而且孔子不懂哲学。
黑格尔的评价,也有道理。孔子确实不重视思辨哲学,前面不是说了吗,“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是实用主义者,不整那没用的,这就不符合哲学家的标准了,哲学家的标准是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是纯粹的思考、思辨。像康德那样去研究“纯粹理性”——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孔子是不会花一分钟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切实际经验以外的,都不在孔子考虑范围内。
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本来就是西方定义的,按其定义标准去看孔子,他当然不符合这标准。就孔子最重视的、至高无上的“仁”,他也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都在他微言大义的话里,你自己去体会。
我们学孔子,也不是学哲学,学什么呢,学习贵在“自得”。你自己学到什么,就是什么。在我看来,确实就如黑格尔所说,学“一些善良的、老练的教训”。
这一句,我们就学领导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