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的性格ll亚瑟·史密斯(1)

(2020-02-17 18:56:46)

100多年前,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凭着在中国20多年的生活经验,研究中国人的性格,写出《中国人的性格》一书。

史密斯在结尾处点了一下题:中国人不缺智慧,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人格和良知

100多年前,史密斯首次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全景式描绘,这种描绘即使在今天也仍旧令我羞愧难当。我冒昧地把这一事件的意义夸大为:中国社会内部的肮脏第一次全面曝光给了世界历史。这本书给100多年前的留日中国留学生很大的震撼,其中便包括鲁迅。鲁迅在中年之后的写作生涯中,孜孜不倦地批判中国人的“国民性”,很可能就与这本书的刺激有关。

原书太长,这里只分享其中部分文字。但仅这部分,已足够刺痛我们。

中国人的性格

作者: 亚瑟·史密斯

第一章 面子问题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面子就象南洋诸岛上的禁忌,是一种不容否定的潜在力量。所不同的是:面子不可琢磨,不讲规则,废除或替换全由人们的常识来定。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戏剧性的,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天生富有(且需要)很强的表演才能。面子很多时候事关形式,与事实无关。

在中国调解争端时,和事佬也要务必仔细考虑双方面子。调节之举只是为平衡有关各方相应的面子。这一原则在法律裁决中也常常得到运用,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场不分胜负的游戏。

有个仆人失职,还拒绝履行自己的职务。他知道这下要被辞退,便把犯过的错误再犯一次,然后主动辞职,以此保持面子。有时官员被杀头,但得到特殊的关照允许他穿着官服上刑场。这也就是给了他一个面子。

第二章 节约持家

中国人的饮食极为简单,但烹调食物和招待方面不愧是艺术大师。样样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盘中餐,就连病死的狗、马、骡、蛇等都不例外。

每个普通家庭上顿吃剩的饭菜下次往往还要端上来享用。中国的猫狗吃的是人类的残羹冷炙,他们活的实在艰难,可以说是苟延残喘。

中国人节约习惯的表现极致,甚至不惜反映在必不可少的饮食上。他们为了省下几个铜板往往可以不吃饭,哪怕要重负而远行。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13/ff79aee26171450a9cd4c78d50cb7112_th.jpeg

毫无疑问,中国人会把普通外国人看成浪费肥皂的人。就像意大利人眼中的英国人。中国人的衣服洗是洗了,所用的肥皂少之又少,拿我们所说的标准来衡量,简直没洗过。

第三章 勤劳刻苦

中国的教育模式很难博得西方人的好感,其种种弊端不容忽视,各省纷纷抱怨。合格的候补生员远多于实缺,可是人们仍然热衷于功名。从最低的到最高的科举考场从来都是人满为患。每一职位都有一万人竞争。很多考生高达90多岁。

如果说中国读书人过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生活,那么农民更胜一筹。干农活辛苦,专门从事体力活的劳工更加如此。他们始终摆脱不了极端贫苦境况,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大清皇帝早朝时欧洲各国的宫廷尚在梦乡之中。令人惊奇的是,中国最繁重的阶层数当官的。他们事必躬亲,有一位内阁大臣每天早上两点离家,在宫里值勤的时间是三点到六点。六点到九点要在朝中议事。九点到十一点他要待在兵部。十二点到下午二时在刑部办事。下午两点到五点,甚至七点要在衙门度过。

如果中国人能在诸多美德中得到平衡,来弥补一些基本素质的明显缺乏(尽管这些素质被称为恒德,但他们始终缺乏的就是这些),那么他们一定能兴旺发达起来。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诚实和诚信在中国的道德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此后就会获得由他们无与伦比的勤劳所带来的丰硕回报。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13/860c62c0b46e44e88cb5dfd30e1cf7cb_th.jpeg

第四章 礼节

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就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有了这么多礼节约束,一个民族想要得到繁衍发展,似乎是不可能的。礼节,就像所有技艺表演一样,也属于技艺上的仪式,之所以重要,并非心态或情感的需要,而是复杂整体的某些部分的需要。中国人所确立和使用的全套尊称,在西方人的眼里简直不可思议,甚至令人发疯。

这些称呼只是维护既定的尊卑关系,是保障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且可用作润滑剂,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各得其所,才天下太平。礼节有如气垫,里面空无一物,但妙就妙在能减轻震荡。

第五章 缺乏时间观念

最令人生气的是中国人在社交访问时不守时

中国人缺乏时间观念还在他们劳作过程中,他们干活总是姗姗来迟,早早而去,动辄歇息喝茶。相比之下,出席中国的宴会还要可怕,时间拖的很长,菜肴数量既多,品种又繁,凡是赴过这种宴席的外国人无不望而生畏,但中国人还觉得意犹未尽。

第六章 忽视精确

中国人不明白,为什么外国人热衷于事事都要一丝不苟,搞的准确无误。中国满街都有制秤的人,可以按照顾客的要求在秤杆上镶上点点,买秤的人往往都有两种秤,一种是卖东西用的,另一种是用来买东西。秤的标准只能根据每个购买者自己来定。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13/fc5741399fa24b538ca49a87d82fda66_th.jpeg

中国人在数字上缺乏精确性,也是他们的一个特点,甚至在文字的书写和印刷上都有所表现。在中国很难找到一本廉价书没有错别字。

我们在研究中国历史记录时,要多留余地。利用中国人提供的数字和数量很容易使我们误入歧途,因为这些数字和数量往往不确切。其次,对中国粉饰性的人口普查要小心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