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豆瓣8.6分,支撑着我们活下去的是爱和期待

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大批犹太人被纳粹枪杀或送往集中营。作为犹太人其中的一员,弗兰克尔因为是维也纳罗斯柴尔德医院的一名医生,所以暂时免遭驱逐。可随着医院的关闭,为了家人放弃移民美国的机会,在1942年,弗兰克尔被逮捕并送往有"死亡工厂"之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集中营里,弗兰克尔和他的狱友们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被安排干着永远都做不完的活,被肆无忌惮地辱骂、暴打。1944年冬天,集中营爆发了大面积的斑疹伤寒,很多狱友都被病毒感染并很快死去。弗兰克尔担心自己一旦昏迷之后就再也醒不过来了,复原手稿的梦想从此成为了他活下去的力量。
为了不再让自己被琐碎和苦难的生活困扰,他迫使自己想象在明亮的讲台上给听众们讲授集中营心理学的场景。弗兰克尔发现,只有在这个时候,所发生在他身上的境遇和磨难全部消失了,他身上又充满了对解放之后的期待。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追求生命的意义是贯穿一生的动机。
01 在焦虑的人生中选择为生命赋予价值
法国人曾做过一项民意测验,结果显示,89%的被访者承认人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另有61%的人承认自己的生活中确有某种东西或者某个人是自己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不仅如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家还对48所大学的7948名大学生做过一项统计调查。在被问及什么是你目前最主要的事情时,16%的学生回答说是"赚很多钱",78%的学生回答其首要目标是"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不难发现,人实际上最需要追求的是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并为此付出努力和奋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动力"。将存在的动力长时间处于一种紧张的极化区(其中一极代表有待完成的意义,另一极代表意义所期待的主体),只有这样,才会让人战胜惰性,并开始关注生活意义。
胡适先生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生活中,有很多人抱怨生活完全没有意义,就是因为一边忍受着内心空虚的困扰,却从来不思考自己对于生命的期待和追求自己的所爱,这种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存在之虚无"。
叔本华说:"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事实上,厌倦所带来的问题要比焦虑带来的多。因为社会的快速进步,如今人们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面对这些空闲时间很多人的消费方式居然是低头玩手机,却不能够思考如何利用空闲时间实现对于自己更对有利的事情。
我们不应该问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是要时刻问自己能为生命的躯体做些什么。人内在的自我状况并非仅取决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条件,而是自主决定的结果。人的焦虑是正常的,但厌倦是无意义的;一时地索取是正常的,一味地索求是可怕的。生命的意义并非只是说和想,而是将行动赋予给每天的24小时之中。
02 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
弗兰克尔认为,可能找到生命意义的途径有三个: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他强调: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一次的记者采访中,俞敏洪说了一个《雄鹰和蜗牛》的故事。雄鹰和蜗牛都可以到达金字塔的最顶端,雄鹰一飞冲天,靠着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到塔顶,而蜗牛也一定会爬上去,可能需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是一年、两年。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它可能会在半路掉下来,但是它一定会继续再爬,再掉下来、再爬。最终,蜗牛还是到达了金字塔的顶端,它拥有的成就和雄鹰是一模一样的。
"蜗牛比雄鹰富有"俞敏洪说,它的坎坷经历最终就成为了它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它可以结合这些人生经历写回忆录,鼓励一代又一代的蜗牛"俞敏洪在这里幽默了一下。
我们常说,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要成为一名成功的人。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拥有很多财富,还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是这个世上大部分的都是没有天赋又缺少恒心的普通人,总喜欢追随着绝大多数相同的目标,却只是奋斗了稍瞬即逝的时间,周而复始。一边抱怨着不公,一边循环着走不出来的魔力怪圈。
做一些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柔软的事,做一些让自己觉得如果停止下来就活不下去的事,总比坚持一些自己也不知道坚持的意义是什么的事情要更有价值一些。除此以外,我们还能热烈地去爱,为所爱之人成就更好的自己。
03 自我承认"不完满才是人生"
小说《俄狄浦斯王》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俄狄浦斯是忒拜城国王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然而神示预言这个孩子将杀父娶母,于是在他出生第三天后就被丢弃了。他被科林斯的波吕波斯国王收留,在他知晓了自己的命运后,俄狄浦斯选择了逃跑,并发誓永远不再踏入科林斯。然而在他逃亡的路上,他却因为和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就包括自己的父亲。继而又因为他解开了是身人面兽芬克斯的谜题,拯救了忒拜城,继承了王位,娶了自己的母亲,诞下了二子二女。后来,忒拜城还是没有逃离灾祸,故事最终以约卡斯塔上吊自尽,俄狄浦斯自刺双目结局。
每个人都妄想着逃离既定的命运,可最终都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宿命。命运给人带来的幸福或者痛苦,都是我们在生之时无法逃脱的。与其用尽力气反抗,不如扭转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因为只有自身的态度和内心的自由是我们能够掌控的。
季羡林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体谅。"说的就是同一个道理,也许在我们诞生之时,命运早就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也许这样的安排和我们所期待的人生轨迹是不相符的,甚至是相违背的。与其做出与命运抗争的无意义事情,倒不如承认我们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我们愿意接受来自生命里的坎坷和苦难。当我们决定了坦然地去面对这就是一切的时候,当磨难真正降临之前,我们再也不会觉得困顿不安和苦闷不堪了。
04 如何摆脱看似无意义的生活
第一,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整个社会体系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上千种工作类别,也许你在目前的工作中觉得疲惫甚至会因为时间越长,越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那不妨抓紧时间换份工作,因为继续坚持着无意义的工作除了消耗自己有限的时间,并不会让我们获得任何成就感。
第二,经历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
通过经历和面对人来获取生命的价值,我们称之为"爱的意义"。爱是直达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深刻地去爱一个人,我们才能了解自己和别人生命的本质。
通过爱,我们能够看到对方想要实现却未实现的东西,也可以看到自己一直被隐藏了很久的潜能。在互相的爱意之下,我们能够更好地帮助自己和对方找到生命的意义。
爱是相互的,在我们积极地面对自己深爱的那个人时候,我们会慢慢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而找到生命潜在的意义。
第三,将个人悲剧转化成个人胜利
并不是找到生命的意义就不需要经历痛苦了。痛苦是存在的,我们甚至是通过痛苦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如我们所见,与其改变我们正在遭受磨难的遭遇,最要紧的是应该知道如何去承受不可避免的痛苦。研究表明,最受尊敬的人并不是艺术家、科学家,也不是明星或者政治家,而是能够征服厄运的人。
生命的短暂性不断地在提示着我们要尽量过好生命的每一刻,它不停地再给我们提出同一个忠告: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和生活。
因为有了奥斯维辛,我们知道了人能做什么;因为有了广岛,我们知道人正处于什么样的危险之中。我们拥有着许多负面上的情绪,比如:内疚、沮丧、自暴自弃,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收不到生命的正向反馈所导致的。可是换个角度来说,只有正向反馈才让我们觉得活着有意义吗?其实遭受着磨难,同样也是我们人生中应该经历的部分。
学会接受悲剧的人,才是真正的乐观主义者。
所有的关于“生命的意义”概念的表达都在给我们传递着一个信息: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