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的经典魅力·《罪与罚》——我们的神性来自于我们自己
(2020-02-09 16:39:18)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史上绝对无法忽视的名字。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当代依然没有任何一位作家,在对人性罪恶的剖析和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描述上,敢于号称自己超越了陀翁。
《罪与罚》的阅读,如同打开了一台黑暗的洗衣机,而你本身孱弱的灵魂,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毛线头。这个洗衣机轰然一声开始运转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其力量之庞大,其冲撞之激烈,让你除了被情节带着走,在轰然的巨响配合令人恐怖的音高之中晕头转向以外,没有别的选择。
如果你是一个精神相对稳健,文学品鉴经验略微丰富的读者,这位费尔南多也会用他苦役后粗糙的双手,牵着你的手,踏着稳妥的步伐,走进人性的深渊中去。你不必再凝视深渊,你就在深渊的最深处,你甚至成为了深渊本身。
等到你的耳鼓已经承受不住这轰鸣,在你在这深渊之中已经无可再深入,陀斯妥耶夫斯基会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重重的缝隙中,递出那一根蛛丝,将你一下子带到最阳光、最美丽、最为华彩的人性最美之处:神性。
此刻能够想到唯一的旋律,只能是舒伯特的《圣母颂》了吧。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很难说是幸福的。
陀斯陀耶夫斯基是浪漫的,他对于文学的第一步深切的认知始于莎士比亚。文学必然是始于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是人类浪漫的开端。我们也许没有读过莎士比亚,但是我们的观念都来自于莎士比亚。
一个不能理解莎士比亚的人是没有必要在西方文学的路上走下去的,这如同一个没有味觉的人在糖果的国度旅游一样,你只会觉得身边所有的人都是在无病呻吟。
而对于爱情、公正、社会、家庭的认知低于莎士比亚标尺的人,在我看来就是前现代时期的愚昧。
斯妥耶夫斯基还喜欢巴尔扎克,后者为他的写作框架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我自己曾经是翻译的体验。作者与自己仿佛是隔着透明屏障又无限接近的两个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文学翻译一定是无法维系的。
然而费尔南多之于巴尔扎克,如同他的小迷弟纪德所吹捧的,又是高了多少层次啊.
命运的转弯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后来的故事尽人皆知,他参与自己不甚了解的政治活动,险些被枪毙,经历苦役,多次癫痫发作。他爱上一个性格古怪的寡妇,这段婚姻至今被世人认为并不幸福。
呵,世人。呵,幸福。他们又懂得什么?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更为高贵,就在于他的谦卑。
巴尔扎克仿佛是一位传统派的画家,他这里一笔那里一划,用可怕到细腻,用最宏大的视野,将整个人类的社会以贪婪的怪兽一般的气度完全吞噬进来,再蓬勃而出一秒钟成为一副惊世之作。
巴尔扎克是一个暴君,在他的世界里,他所追求的美是绝对对称的、纯粹的、不容置疑的。
(是的,我也要想纪德一样献祭巴尔扎克了,很奇怪,除了巴尔扎克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作家有同样的分量拿来献祭。)
而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刚烈的、热情的、没有边界的。他是画家中的梵高,他如此纠结于色彩与结构,他的每一步都带着生命最原始的热烈,仿佛稍微再少用一点点的力量,自己便在这一刻就要死去。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你那个疯疯癫癫的朋友,他坐在冬日的炉火前,眼含着热泪,对你,这个完全配不上的人,忏悔。哪怕你是那么的普通卑微,他仍然可以更低,因为他相信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神性。
试图评论任何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你看完了以后,都会觉得无比艰难。
当然,B站上那些没看懂的不算,将学术圈子里的弄虚作假的风气带到业余爱好者的圈子里来,真是乌烟瘴气不忍直视。
接下来其实才是我的读后感:
1.罪与罚
故事的主线无疑是拉斯克尔尼科夫的“罪”,他的罪就是因为一时的思虑,傲慢地以为自己高于他人,而犯下了最为卑鄙的罪行(以行为的标准来说,越是欺凌弱小越是卑鄙)。
然而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每个人都有罪。甚至连带着好心的人儿,也是带着重重的罪行。
这体现在拉祖米兴爱上了男主的妹妹杜尼雅,作为一个无比正直热情的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仍然不免自私自利,不免有种种古怪的热情和自暴自弃的行为。
更不需要多说,卢仁和斯维德立盖洛夫这两位同样以不同的方式对杜尼雅有着企图的男人,他们做出来的种种吝啬、卑鄙、下流的事情难道不是罪行吗?
这是一个罪人的世界,而每个人都会得到其罪行相对应的惩罚。
2.信仰与理性
如同龙虾教授指出的,拉斯克尔尼科夫是一名信奉唯物主义的理性主义者,这在19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尚属新潮,在今日一百多年以后的中国竟然成为了主流。
我们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每天早上起来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如何能比别人过的更好。
他们甚至去嘲笑为他人付出的人,将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弱势群体的倒霉这件事情麻木不仁,慈善必然是有钱人用来避税的把戏,感情里谁认真谁就输了。
我蛮好奇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步田地。或者说,这是我以前的想法。我现在更关注的是,如果满大街都是自作聪明想要做“狼”的人,这个人人互相伤害的民族还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概念里,爱的反面不是恨,不是冷漠,是思虑。
3.关于爱情
关于《罪与罚》,很多人都会认为爱情在最后不过是一个点缀,或者是某种作者刻意安排的救赎。
其实爱情这个主题一直贯穿始终。
我们第一次看到爱情,是酒鬼对妻子的爱情。他唠唠叨叨毫不体面地拉着男主絮叨着自己那杰出的高贵的妻子和自己是如何地配不上她,如何地软弱和无能为力。
我们第二次看到爱情,是拉祖米兴爱上了杜尼雅。拉祖米兴为人热情豪放,对朋友仗义相助,他所热爱的类型,是杜尼雅这样性格坚毅自我苛求的女性,而杜尼雅高洁的品德在整个故事里也是一而再地被提到一个纯洁的高度。
然后就是我们的大学生和索尼雅的爱情。索尼雅是一个为生活所迫干起了皮肉生意的女孩子,她对日常酗酒的父亲早已失去了指望,对神经质的后母充满了包容和体谅,对自己的两个弟弟妹妹有着视同己出的情怀。然而她对主人公的爱情却不是出于报恩,而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发自内心的温暖和坚守。
爱情是一种救赎吗?也许是。
又有哪一种感情不是。
当我们放下自我,意识到我们自己只是大地的一部分,意识到人与人之间那无法割断的联系,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那些封闭的自利的想法,是多么的无聊和没有价值。
谨以此文纪念
世界上唯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