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卷一相鲁第一: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
(2020-02-09 08:11:06)【原文】
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
孔子对鲁定公说:“卿大夫的家中不能私藏兵器铠甲,封地内不能建筑一百雉规模的都城,这是古代的礼制。家:指卿大夫。甲:旧注:“甲,铠也。”即武装。邑:卿大夫所居城邑。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旧注:“高丈、长丈曰堵,三堵曰雉。”
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
当前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大夫的城邑都逾越了礼制,请您削减他们的势力。”于是派季氏家臣仲由拆除三家大夫的城池——季孙氏的都城费、叔孙氏的都城郈、孟孙氏的都城成。三家:指当时鲁国势力很大的权臣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三桓】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
都是 鲁桓公 的后代,故称“三桓”。宰:卿大夫家臣或采邑长官。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隳:毁坏。三都:指费、郈、成三地,分别为季孙、叔孙、孟孙的都城。
叔孙辄不得意于季氏,因费宰公山弗扰率费人以袭鲁。
叔孙氏的庶子叔孙辄得不到叔孙氏的器重,联合费城的长官公山弗扰率领费人进攻鲁国都城曲阜。叔孙辄:叔孙氏庶子。不得意于季氏:“季氏”当作“叔孙氏”,《春秋左传注·定公十二年》杜注:“辄不得志于叔孙氏。”即得不到叔孙氏重用。《家语》旧注:“不得志于叔孙氏。”费宰:费城长官。公山弗扰:人名,费城长官。
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费氏之宫,登武子之台。
孔子保护着鲁定公,和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夫躲入季氏的住宅,登上武子台。
费氏之宫:费氏住宅。《左传》定公十二年作“入于季氏之宫”。译文从《左传》。武子之台:旧说台在季氏宅内。
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申句须、乐颀:鲁大夫。
费人进攻武子台,攻到台的一侧,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两位大夫统领士卒前去抵挡,费人败退。这样,终于削减了三座都邑的城池。
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这一行动使鲁国国君的权力得到加强,大夫的势力被削减,国君得到尊崇,臣子地位下降,政治教化措施得到执行。
【评析】
周朝有一条规定,贵族诸侯的城墙不得超过 18
尺,为了防范他们日后造反,建立了这条规定。
这一篇讲了孔子为官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是说孔子为中都宰、司空和司寇。孔子这时的为官事迹,虽说散见《左传》《礼记·檀弓上》《史记·孔子世家》,但都没有本书详细。为官中都宰时,孔子制定礼仪,培育厚朴风俗,使社会养老爱幼,男女有别,死葬有制,受到定公重视,孔子升为司空。在管理土地上,先是辨别土地性质,看哪种土地适合种植哪种植物,这说明我们先人早已有了耕种经验。孔子做司空的第二件事,就是坚守礼制,说服权臣,使鲁昭公墓葬与先祖之墓合二为一。孔子为大司寇,制定了法律,但因风俗美善,竟没有奸诈犯法之民。第三件事是夹谷之会,孔子在会中占尽风光。“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这是警世名言。“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倡好”,这是华夷之辨。至于斩侏儒,似和儒家思想不符。孔子还建议鲁定公隳毁了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大夫不合礼法的都邑,使鲁国的君权得到加强。
后一篇: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