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悲莫悲于精散。
注释
注曰: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一之谓精,精之所发之谓神。其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无先无后,无阴无阳,无动无静。
其合于形也,则为明、为哲、为智、为识。血气之品,无不禀受。正用之,则聚而不散;邪用之,则散而不聚。
目淫于色,则精散于色矣;耳淫于声,则精散于声矣。口淫于味,则精散于味矣;鼻淫于臭,则精散于臭矣。散之不已,岂能久乎?
王氏曰:“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乱,身不能安;精若耗散,神不能清。心若昏乱,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忧悲灾患自然而生。”
解释
这里讲的是养生之道,也是人生的大道。心是身体的主宰,精神是人的根本。心理混乱,就会在身体上反映出来。精神过度劳累、消耗、散乱,人的根本就动摇了,悲伤和灾难就来了。
这里强调的还是对欲望的节制。欲望的扩张就是对精神的耗散。
《淮南子》说:人的耳目怎么能长久地劳作而不休息呢?人的精神怎么能老是活跃而不停下来呢?
五官的过多使用会耗损人的精神。“目淫于色,则精散于色矣;耳淫于声,则精散于声矣。口淫于味,则精散于味矣;鼻淫于臭,则精散于臭矣。散之不已,岂能久乎?”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过“耳目宽则天地窄,争务短则日月长。”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些话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无论用心于何物,中庸即美,千万不能过多过甚,否则,沉溺于其中,欲自拔而不能,‘精’、‘神’散于其中,于人毁一生,于家毁一代,于国毁一世。
想起了诸葛亮《诫子篇》中的话:“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慆慢也就是‘骄傲’一词之‘骄’。没有真本事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本事而看不起人为傲,慢就是自以为对。主观太强,那么求学问就不能研精。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历史经验都在说,一个人不管有多大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有周公的美德,可是假如他骄傲自大,又悭吝不仁,这种人就不值得一提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