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萨克·巴贝尔《进入波兰》
(2020-04-03 17:23:46)
标签:
杂谈 |
现代小说理论主要是指“结构主义叙事学”。结构主义叙事学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于结构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的法国,但很快就扩展到了其他国家,成了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研究潮流。结构主义叙事学关注叙事结构、叙述方法和叙述形式对小说叙事的制约性。与传统小说批评形成对照,结构主义叙事学将注意力从文本的外部转向文本的内部。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着力探讨叙事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小说的意义并非取决于它说什么,而是取决于它怎么说。
散文结构:又称氛围结构,其特点在于以某种意境或氛围来组织叙事,并由此结构小说。散文结构的小说叙事往往以意境取胜,颇有诗意,因此也称诗化小说。比如下面这篇小说——
进入波兰
“好先生,”那个犹太女人一面猛摇那张床,一面说道,“是波兰人把他的喉管割断了。他还在一个劲儿哀求他们,说:‘拉我到院子里杀吧,别让我女儿眼看着我死去。’可他们压根儿没听他的。他在屋里断气的时候还在惦念着我。——如今我真想知道,”这个女人突然发出一阵可怕的狂叫声,“我真想知道,任凭你走遍天下,哪能再找到象我亲爹那样的父亲呢?”
残忍的抒情:《进入波兰》分析
1.在第二段中,描写大自然的美(“被罂粟花点染得分外红艳”的田野,“渐渐变黄的棵麦”,“安谧的河水”,“桦树林上空蓝灰色薄雾”)等一系列形象,和代表暴力的标志(“昨天浴血殊战”的气味,咆哮的兹勃鲁赫河,以及人们大声诅咒)都相互交错在一起。你觉得这一段描写和小说其他部分有什么关系?在这里,要注意第五段中作者对窗外的月亮的描写。
2.在第四段中,你觉得作者对犹太人,特别是对那个女人,持什么样的态度?试想作者持同情的语调,这么一来又会使小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那个女人为什么觉得世界上哪个父亲都比不上她自己的父亲呢?她为什么在说这句话时会“突然发出一阵狂叫声”,而不是,比如说,热泪夺眶而出,号啕大哭呢?要是那样的写法,又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4.再说,我们看到小说是在结尾处突然来了个转折点。它合乎情理吗?从开头描写的细节和小说语调中,甚至在“暴力”中,都可以找到充分的根据吗?
5.试想一下,这篇小说要是用相当长的篇幅,进行细致的描写,那样会减低效果吗?
到现在为止,我们在本章中一般谈论小说时,重点显然多少放在简单的转折点上,那就是说,通过情节来点明小说的意义所在。虽然所有虚构的情节都是朝着主题思想发展下去,目的是使打乱了的平衡(这篇小说即由此而产生的)重新得到恢复,并产生一种新的意义,但是许多小说作品,却比我们正在议论的那些作品都要复杂得多,而且要概括这种新的意义和新的平衡的出观,还非得有许多转折点不可。在后面的那些小说里,我们将发现就情节来说,程度都是各有不同的,而且有时候按着戏剧性的次序,还出现不止一个,而是好几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