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廾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怎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孔子说:“言语忠实诚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能行得通。言语不忠实诚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就好像看见‘忠实、诚信、笃厚、恭敬’的字样直立在面前;在车上时,就好像看见这几个字靠在车前横木上,这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衣服大带上。
【注释】
行:通达的意思。笃:忠厚。蛮貊(mò).南蛮北狄,指当时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里代指本乡本土。。参:排列,显现。衡:车辕前面的横木。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解读】
忠信笃敬行天下
孔子重视“修己治人”,对言和行也提出了许多要求,本章就是其中之一。“言忠信,行笃敬”,即说话要忠实诚信,行为要笃厚恭敬。就君子而言,言与行是不可分割的,说“言忠信”,行为也必定是忠信的;说“行笃敬”,言语也必然是笃敬的,所谓的言行一致就是这个意思。而且“言忠信”并不是通过“言”来表现的,尽管它打着“言”的招牌。何为“忠信”?说到的能做到才叫忠信,可见忠信只靠说是做不到的,必须要靠行动来配合。
孔子强调了“言忠信、行笃敬”的重要性,目的是希望子张能把这六个字作为座右铭,铭记在脑子中,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到行动上。孔子说,如果能做到这六个字,走到哪里都不怕,去到陌生的地方,也不必担心别人容不下你;如果做不到,那么就连亲近的人也会和你有隔阂,更别说那些陌生人了,这样的人简直无处容身。若能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说话做事都有底气,也能让人心服口服,自然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与厚待;如果言而无信,说话自然没有人听,做事也没人响应,只能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在忠信笃敬方面,西晋名臣羊祜可为典范。羊祜出身贵族,祖上几代都是清官。羊祜不仅喜欢读书,也继承了这种优良家风。司马炎即位后,计划消灭吴国,便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镇守襄阳。襄阳是晋吴交界处的战略要地,也是攻伐吴国的前沿阵地。羊祜到任后,立即加强对襄阳地区的治理。在加紧操练的同时,积极督率士兵垦田,第一年就开垦了八百顷良田。先前,襄阳军粮食只够吃三个月,一年之后,军粮食足够吃十年。羊祜生活十分朴实,在军营里,他很少披着铠甲,而是身穿便服,身边随从的侍卫也不多。与此同时,羊祜还加强对险要关隘防守。
羊祜不轻易动用武力,而是对吴军采用怀柔政策,与他们和睦相处。羊祜每次与吴军作战时,只是先与吴国约定好交战的具体时间,从来不搞什么偷袭,也不利用阴谋诡计。羊祜俘获吴国的士兵时,从来不开杀戒,而是将俘虏如数奉还。对战死的吴国官兵,羊祜也命人收殓送还,并对死者家属好心安慰。晋军巡逻时,如果踩踏了地里的谷子,就送去绢丝作为抵偿。羊祜有时带领手下将士打猎,从不越境。如果捡到被吴国人打伤的猎物,羊祜都统统送还给吴国。羊祜的善行使吴国人深受感动,他们每提到羊祜,总是亲切地叫他“羊公”。在不知不觉中,羊祜把吴国的人心收买过来了。
当时与襄阳地区相邻的吴国边境,同样是由一位满腹韬略的杰出将领镇守,这个人就是陆抗。羊祜也非常了解陆抗的为人和才干,并对他十分敬重。羊祜与陆抗在边境对峙了许多年,但常常互相派使者来往。陆抗一次得到了好酒,他不忘给羊祜也送去一壶。羊祜得到后打开壶,开怀畅饮。陆抗生病了,羊祜仔细打听病情,将现成的几服好药派人送去,陆抗得到药立刻服下。许多人提醒他们要防备对方下毒,但他们都相信对方。
羊祜做好了一切伐吴准备,没等到朝廷下决心出征,便身患重病去世了。临终之前,他特地嘱咐晋武帝抓紧时机出兵,并向晋武帝推荐杜预来顶替自己的职务。两年后,西晋伐吴得胜。在庆功的那天,晋武帝想起了羊祜,举起酒杯,流着眼泪说:“消灭东吴,统一天下,羊祜应当记头等功呀!”
羊祜的所作所为,是忠信笃敬理念的充分体现,他不仅赢得了本国君臣的敬爱,甚至连敌国军民都感动了,由此可见忠信笃敬的感召力。在现代社会,忠信笃敬同样重要,我们也需要注意做到这两点,应该像子张一样牢记圣人的教导,把这几个字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时时刻刻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忠信笃敬,我说说我体会到多少:
先说忠和信,司马光一句话,高度概括:“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忠,就是对别人的事,要尽心。一件事没办成,我们常说:“我尽力了。”这时候要问问自己:“尽心没有?”往往就是没尽心,甚至根本没走心,只是去走一遍过场,没做到就算了,就用尽力来交差了。没有全力以赴,没有不遗余力,因为没动脑子,没尽心。尽心竭力,才叫忠。下对上,要忠,孔子说:“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同样,上对下,也要忠。孔子的忠恕之道,忠道是什么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成就他人,这就是领导者对下属最大的忠。“忠”,就是心中始终装着别人。“信”,就是诚了。司马光说“不欺于己曰信”,一语中的,朱熹说过:“诚者何,不自欺也。”不欺骗自己,就是诚。因为你若要欺人,必先自欺,给自己找理由,骗得自己“心安理得”了,再去欺负别人,自欺欺人,还要欺神,自欺是起点。所以修身,要从自己,从起点,从根子上用力。一件事,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真是为了正义公理,还是为了我自己?
所以这个诚信啊,不是简单的说到做到,守信用,而是一种很深很深的修养,《大学》讲“诚意正心”,《中庸》讲“至诚无息”,无息,没有停息,永远都是至诚,无息则博厚,厚德载物;无息则悠远,永续经营;无息则高明,活在他人想象之外,那真是最行得通、吃得开的大道。
“笃”,是笃实,忠实,厚实,靠谱!就是个实在人!如果你能让人家夸你,说你这个人实在!靠谱!那比什么评价都管用!实在人,谁不愿意跟他打交道呢?因为不靠谱的人太多。所以你平时多问问自己:“我靠不靠谱?”“敬”,忠信笃敬,敬放在最后面。我的体会,敬是基础!你为什么对他忠、对他信、对他笃啊?因为你心中敬他,你若心里轻视他,忠、信、笃必然都放松了。所以敬天敬地敬神敬人敬事,无处不敬,则忠信笃实,不是下对上敬,上对下也要敬。我们很多人,失去了一颗最起码的敬心,对服务人员,呼来喝去,完全没礼貌。这样的人,对他的上级呢,他往往也没有敬,表现为一种谄媚。要修养自己的敬心,先从你之前以为是你花了钱,该侍候你的人开始,你先去敬这些人,看看他们的反馈,能帮助你去认识敬的世界,那是另一个世界。《荀子?修身篇》也说到这忠信笃敬的话题:“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仪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心中有忠信,对人保持恭敬,礼数周到,真情实意地关爱他人,这样的人,就能横行天下,就算被困在蛮夷之地,人家也敬重他!
《说苑?敬慎》记载了颜回和孔子的另一段对话:
颜回将西游,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恃,必免于患矣。”
颜回要出远门西去,问老师:“如何安身立命?”孔子给了他“恭敬忠信”四个字。保持谦恭,就不会得罪人,因为你嘚瑟,你高调,就总有人看你不舒服,有人看你不舒服,就不一定哪天有暗箭射来。
“敬则人爱之”,你对别人尊敬,别人就喜欢你。因为我们人人都想做一个被人尊敬的人,做一件受尊敬的事,对那些尊敬我们的人,我们一定愿意为他多付出。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是士为尊敬自己者死。反过来想想就明白了,对别人一定要敬。
“忠者人与之”,你一贯对别人尽心竭力,那谁都愿意把事情托付给你,你的机会不就越来越多吗?“信则人恃之”,你承诺的都能办到,别人就信赖你,依靠你。人们既喜欢你,又依赖你——必免于患矣,这最后一句,看得人想哭,修养了半天,最高境界就是免于祸患。
中国社会,随时祸从天降,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得虽然很大,但首要的,前提性的追求还是免祸。为什么有的人能免于祸患,有的人却在劫难逃,这也是个“中国式修养”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