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一模”冲刺之诗歌鉴赏(补充版)
(2020-01-09 07:16: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训练 |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_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论述学习和自省能助人做到“_____________”。
(2)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1)君子生非异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南朝宋文帝的典故,指出北伐抗金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若草率出兵,即使有“
”的雄心壮志,也可能是“
”的结局。
(2)庄子在《逍遥游》中三次对鲲鹏进行描写,开篇第一次描述鹏的脊背时,是“
”,第三次引用商汤与棘的对话描述鹏的脊背时,则是“
”,这些在细节上相互补充,使鲲鹏形象更为充盈、饱满、神妙。
(3)《桃花源记》中,“
,
”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展现了桃花源生活的安定平和。
(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2)不知其几千里也 背若泰山(3)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5.
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6分)
送梓州李使君
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
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C
【解析】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诗人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故选C。
15.
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6分)
(1)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赞美。
(2)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
(3)用典抒情。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5.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游襄阳怀孟浩然
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馀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以山水发端,赋中含兴,铺绘出襄阳山水地貌的独特气势,正是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
B.
诗人诵读孟诗,感怀其人,由感怀其人,而旅次襄阳,以追寻孟浩然遗踪。全诗文字清淡简朴,颇有孟浩然气韵。
C.
诗人南望鹿门,望得深沉、悠远,山林青翠,蔼蔼芬芳,以壮阔清丽之景将孟浩然的诗风更高一层地表现出来。
D.
诗歌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字句之间深蕴对孟浩然的景仰钦敬之心,全无萧瑟悲凉之态。
D
【解析】“全无萧瑟悲凉之态”表述错误。诗歌后半部分陡然转入感性的喟叹之中。景物从壮阔清丽变为苍茫空旷;情绪从赞誉落入无人继之的伤感、失落。
15.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1)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楚山连绵,碧色不断。汉水蜿蜒,清波浩荡。看似写景,其实景中有情,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他的诗作也同样使楚山、汉水增色,寥寥几笔,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与追怀。
(2)通感。诗人南望鹿门,望到弥漫在鹿门山上的蔼蔼芬芳,“馀芳”原本只能嗅到,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孟浩然的悠然畅逸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寻。
(3)以景结情。诗歌末句以触目所见雾霭云深、林木莽莽的景象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