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2019-12-12 06:26:16)【原文】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解读】
多数人是可以改变的
这一段文字是紧承着上一段文字说的,人天性是相近的,但后天接受的教育及环境造成的影响会使人产生差异,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孔子认为,除了“上知”和“下愚”这两类人,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改变的。“移”就是迁,就是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不管持“性善”的观点,还是持“性恶”的观点,都可以将移的结果分成两种:一种是变好,一种是变坏,没有例外。从道德层面看,我们追求的是向好的方面转变,即改过迁善。
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要认识到,没有改变就无法实现自我完善。认识到这两点之后,就要主动自觉地通过学习提高德才,踏上更高的台阶。
法国的莫泊桑说世间只有圣人和疯子是幸福的,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与这说法相近的是中国的孔子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他认为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这种观点我十分赞成,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这样的人容易“执着”。虽然很多人对孔子将人进行分类表示不解和不满,但你无法否认的是,人事实上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不是针对“阶级成分”的人为划分,而是针对他的思想才华而言。最智慧的人有自己的主见,绝不会盲目地人云亦云,更不会降低身份和俗人去同流合污,他们按着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去工作去生活,怎么可能会轻易地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呢?这样的“上知”者往往在朝代更替之交或政治黑暗时期最能明显地表现出来,虽然寥若晨星,但难能可贵,他们正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上知”之人,威武不能使之屈、富贵不能使之淫,即使处于九死一生的非人处境,也不会改变他们固有的思想信仰,比如司马迁,比如苏轼,都是按照自己的做人原则踽踽独行于茫茫天地之间,虽然他们的官不大,虽然屡遭打击,但他们的光彩远远胜过了同时代的达官显贵。因此,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只有人格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伟大真的无关地位和财富,并且时间越久越能凸显伟大者的价值。孔子一直强调“有教无类”,认可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同时,他又强调“因材施教”,这其实也说明了人和人之间是有差距的,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而“上知”和“下愚”则是事物的两个极端。“上知”者,旁人难以撼动他们的思想,而下等的愚人,可以没心没肺乐不思蜀地幸福地活着,他们活在知足的自我世界中,此时你想要去改变他,这怎么可能呢?比如扶不起的刘阿斗,即便有贤相诸葛亮的全力辅佐,也难改变他愚蠢的本性,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可笑的一页。当然,“上知”者和“下愚”者都是寥寥无几的,我们绝大部分的俗世之人是介于这两者之间,钱穆说“中人之性,善恶可以迁移,而上知不可移为恶,下愚不可移为善”,所以,我们这些滚滚红尘中的“中人”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是希望人人都做一个趋向于“善”的好人,而不是做一个为“恶”的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