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5,908
  • 关注人气:4,2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赠筝妓伍卿》·《湘灵鼓瑟》

(2019-11-18 15:28:49)
分类: 诗歌鉴赏
赠筝妓伍卿
李远
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
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
轻轻去世以后就更无人为继,一直到伍卿出现,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听筝以前宴席上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的景象,而在调琴后,筝声响起,谱调凄凄,十三弦上只见一行哀雁飞出,满座喧哗之声突然听不见了。
玉腕红纱:指手腕皮肤光洁、白嫩,身着纱衫。这里显示的是伍卿身影的一部分,但部分的渲染正好引出对全体的联想。透过这4个字,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个”婉而内端而丽“的弹筝女子的形象。
“座客满筵都不语,”使人联想起听筝以前宴席上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的景象,而在调琴后,筝声响起,谱调凄凄。“一行哀雁十三声”,十三弦上只见一行哀雁飞出,满座喧哗之声突然听不见了。一个“满”字,一个“都”字囊括了凝神屏息的全体座客,而十三弦之动人在一个“哀”字,音乐形象是一个“雁”字,而非其他,大概与所谈曲子有关。这两句写筝声,只写了一个简单的音乐形象“一行哀雁”,夸赞筝声之动人只写了“满客不语”,然而这简单的笔墨,这无声的鉴赏,无言的评价抵得上洋洋洒洒的赞词。
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轻轻、伍卿:均为不见于载籍的弹筝高手。十三声:唐宋时古筝有十三根弦。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云和:出产乐器之地。
14.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人论绝句的含蓄艺术,有“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一法,李诗用“玉腕红纱”来写弹奏者正有此妙。
B.钱诗“冯夷”和“楚客”均能理解湘灵的哀伤,前者听后情不自禁起舞,后者悲从中来,不忍卒闻。B(一个“空“字可见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
C.钱诗结构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写起,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D.两首诗都让我们感受到演奏者的形象,李诗中的伍卿美丽动人,钱诗中的湘灵对爱情忠贞不渝。
15.两首诗均以描写音乐见长,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描写音乐方式的异同。(6分)
 共同点:都运用侧面描写。李诗\“满筵座客\“听后不语,运用座客反应来描写音乐的哀婉之感;钱诗中楚客\“不堪\“听,以此反应描写音乐效果之悲苦。(2分)
不同点:李诗尾句运用比喻(类比),把哀婉的筝音比成是行雁的哀鸣,形象生动写出音乐的哀戚动人。(2分)(答以形写声亦可)
  钱诗运用想象,想象瑟声感动金石,传声苍穹,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描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传递出音乐的悲伤感人。(或:钱诗在乐曲的高潮处戛然而止,由虚转实,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达到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2分)(不同点处,各写出一个手法并加以分析,即可各得2分。)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瑟。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起舞,而远游人却不忍卒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流水传潇湘,愁风过洞庭。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词句注释
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鼓:一作“拊”。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名。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远游的旅人。金:指钟类乐器。石:指磬类乐器。杳冥:遥远的地方。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人不见:点灵字。江上数峰青:点湘字。 
文学赏析
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根据试帖诗紧扣题目,不得游离的要求,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哀伤乐曲。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接下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中间这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然而全诗最精采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此联的妙处有:
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所以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可贵。三是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宋代词论家有“以景结情最好”之说,恐怕是从这类诗作中得到的启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