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张篇: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2019-11-18 06:48:35)
标签:
杂谈 |
【原文】
19.23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强些。”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就用围墙作比喻吧,我家围墙只有齐肩高,从墙外可以看到里面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仞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雄美、房屋的富丽。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太少了。所以叔孙武叔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注释】
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武"是他的谥号。子服景伯:名何,鲁国的大夫。官:通“馆",这里指房舍。
这一篇都是说到孔子的学生出场了,这时子路也已经死了,子贡在国际之间很有声望,所以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告诉一班大夫们说,真要比较起来,孔子的学生子贡,比孔子还行。
子服景伯也是人名,鲁国的大夫,他和子贡是同学,在《宪问十四》中曾经提到过,他在当时是很有实权的人,他报告孔子,公伯寮在造老师的谣言,只要老师一句话,我就可以除掉公伯寮。孔子说不必那么做。
现在子服景伯听了这个话,就回来告诉子贡,说叔孙武叔在如何批评老师。子贡就说,譬如门墙,(后来称拜老师为列入门墙,就由这个典故来的。)我们筑的墙,只筑到肩膀这么高,人家站在外面一望,就看见了里面的一切。
子贡说我的墙只到肩膀,人家在外面把头一伸,就看到里面,房间里摆的什么茶几,挂的什么画,好的坏的东西都看得见,换句话说,这个家里有多少内容,给人家一眼就看透了,我的学问、修养、作人就是如此被人看得见,程度只到这个样子而已。
讲到我们老师的这个宫墙,有数十尺之高(古时期尺为一仞),因为老师的门墙太高,连门在哪里,一般人都找不到,使人看不到里面的情形,那里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更不要说了。
“室家”两个字,严格说来就是夫妻的寝室,连私生活的房间都看见了,一眼看到底,这是子贡在形容自己。而在讲到老师的时候,就很恭敬,用“宗庙”,在古代的制度,“宗庙”是敬祖宗的地方,最高的地方。这两个形容,一个对自己很随便,一个对老师的很恭敬,这就看到古文文字的逻辑概念,身份不同,句子形容词都不同,古人是注意到这些要点。
“不亦宜乎”用在这里,是文字的反用。
这是讲话的艺术,也是骂人的艺术,非常高明,子贡这句话也是如此。他们说我好,是对的,因为他们眼光浅,只能看到浅的地方,孔子太高深,他们看不到。
以上引用多来自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
仞——七尺曰仞,“譬”就是比如,“宫墙”,这里指围墙。
李里先生注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这个“夫子”指叔孙武叔,叔孙武叔说的话不也是应该的吗?因为夫子之墙太高,看不见,所以他说我比老师强,这不也是自然的吗。这是子贡解释为什么叔孙武叔会说自己比老师孔子好的原因。这段话深刻地体现了子贡的智慧,子贡对自己与对老师评价的准确与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