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细雨中呼喊》:孙光林和他的亲人们,共同演绎了一曲死亡悲歌

(2019-10-14 10:05:32)

死亡就像冰冷生硬的镰刀,阻断了我们和去世者的联系,从此阴阳两个,生死殊途。

——凯瑟琳.道蒂

我父亲走的那天,我一个亲戚家做满月酒,父亲叫我早点过去,不用担心他。

我说那好,我吃完中饭就过来。

谁知道当我正在吃中饭的时候,医院里打来电话,说父亲过世了。

当我匆匆忙忙赶到医院,父亲好像睡着了一般,无论我抱着父亲的遗体怎样的呼喊,他都睡得那么沉那么静,让我觉得自己的呼喊是多么一件恐怖的事。同时我又多么希望自己从来都没有离开,也许死神就不会带走我的父亲了。

当时,那种绝望,那种悲痛,现在想来,都痛彻肺腑。

而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天起,都会经历亲人的死亡。小时候还不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而随着年龄的长大,却发现死亡越来越冲击一个人的内心,那种对死亡的恐惧油然而生,从而认识到人无论怎么折腾,终究是要走向死亡的。

《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中,作者余华以回忆的口吻述说着过去的历史,但他并没有依照时间的线索来交代故事,而是从零碎的片段中叙说着每一个独立的情节,通过孙光林的回忆,把这些零碎的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而死亡意像,从开始走到结尾,形成了本书的一个特色,余华企图从死亡中思考活着的意义。

1、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

非正常死亡

文章一开始孙光林回到南门,就看见一个穿着一身黑色衣服的陌生男人,用犀利的目光注视着他。几天后的一个上午,他和其他孩子一起来到一个破旧的庙宇,然后一个孩子告诉他们,那边有个死人,而那个死人就是孙光林看见的那个陌生男人。

故事并没有查根究底的追问男人的死亡原因,而只是说一个六岁孩子对于死人的感觉。书中这样写道:我第一次看到了死去的人,看上去他像是睡着的。这是我六岁时的真实感受,原来死去就是睡着了。

不单是孙光林,我想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死亡对他来说,应该都不会有太大的感觉,太多的情绪上的波动,甚至于在头脑中留下太多的印象。在他们的意识里,死亡就是睡着了。

孙光林第二次看见死亡是在弟弟孙光明8岁的时候。弟弟和他的玩伴们一起去河边摸螺狮。当他们往深处走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发出尖叫声,孙光明以为自己可以救其他孩子,结果却是一瞬间的踩空然后淹没在河水里。

非正常死亡给人的感觉印象深刻,也更给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在谈这些东西的时候,都会面对过去,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加入自己所想的情节,从而获得自己的经验。

这让我想起作者说的那句话来: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

正常死亡

母亲和祖父都是正常死亡。

母亲是吐血而死的,死之前她害怕弄脏地面和床单,于是自己起身拿了个脸盆接着。在那一晚,她用她最响亮的声音把自己家里的所有的物件叫了一遍。是压抑,是愤怒,是仇恨,让这个沉默寡言的女人在临死前的那一刻才把自己多年的情绪发泄出来。

而祖父在晚年的时候一直受到了儿子的白眼,说他是个吃白饭,盼着他死。他在死之前折腾了二十多天,说自己要死了,结果没有死,在大家都以为他不会死的时候,他却死了。临死的时候紧紧拿住儿子的手,眼角流出两滴泪。

看上去正常的死亡内心也藏着生活给以的一世的辛酸。亲人的背叛,生活的卑微,死仿佛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解脱。

小结

随着回忆的拉开,你会看到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看得让人揪心,让人恐怖,让人不知所措。不知道为什么死亡就来了,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就死了呢?没有人喜欢死亡,正如没有人喜欢悲伤一样,而在这本书里,出现得最多的就是死亡,不单单是弟弟的死,还有祖父的死,父亲的死,母亲的死,继父的死,朋友的死等等。一个又一个的正常或非正常的死亡穿插在回忆当中,伴随着孙光林的童年和少年。

在余华的笔触下,他把人们所不愿意面对的死亡用血淋淋的方式写出来。在平静的叙述中一次又一次的让死亡登上历史的舞台。他想要传递给人们的,死亡是存在的,死亡同生一样,随时随地。

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成就真的勇士。

2、死亡是不可预料的

我们无法控制死亡的来临,就如同我们无法知道生的诞生一样。死亡是无法预知的。

养父王立强是因为奸情被一位同事的妻子发现,而那位妻子任凭王立强怎么哀求都要当时代道德的忠实卫士,王立强为了报复对方向其扔了手榴弹,结果没有炸死对方,反而逼得自己不得不自杀。

字对他自杀的描叙可谓是惊心动魄但又笔触温柔。因为孙光林回忆起了他的美好,这个不是父亲却最像父亲的人,给以了孙光林父亲般的关爱。

还有陪国庆一起的那个老太太,那天,国庆陪着她一起去打酱油,老太太感觉累,就坐下来休息,谁知道,就这么着永远的睡着了。

还有好朋友苏宇的死,在那个清晨,当所有人都问候了他一遍,他却无法告知所有人自己不舒服,继而脑血管破裂而死。

在余华的笔下,死亡是不可预料的,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父亲嗜酒死在最肮脏的粪坑里,曾祖父是病死的,曾祖母是被狗吃了等等。

每当我看到这么多死亡和死亡的方式以后,我都感到一种惊悚和恐怖,不仅仅是因为书里描写,而是透过书里我们更看到了一种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死亡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一直都在悄悄的尾随。不可预料也无法预料。

比如新闻里报道的无锡高架桥坍塌事件致3人死亡,比如17岁少年因不满母亲的唠叨而年少跳河,比如大学生为救同学被杀死等等,不一而足。

而在我的生活中,亲人也是一个又一个的离去。我二哥死在饭馆里,那天他开完会回来,开车去机场接了出门旅游的妻子,两个人坐在一个饭馆里,聊着,突然,我二哥往后一倒。直到他死,他都再也没有醒过来,也没有说一句告别的话。医生说是脑部动脉血管破裂。

而我大哥死在工厂的厕所里,当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只是说头晕,从救护车过来到他动手术到他死亡,他都没有再说一句话,没有再睁开眼睛。

而我大姐死在厨房里,当时正在炒菜,然后往后一倒,送到医院的时候,她已经说不出话,只是看着我不停的眼泪直流,然后就是口里冒出呕吐物。晚上十二点,就走了。

人生就是如此,无论你处在童年少年还是青年中年老年,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你都不能防备的就是死亡,你都无法预料的就是死亡。在我的亲人中,他们都还在青中年,甚至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会死,直到死的那一刻,才知道,死神也不是按时间顺序而来的。

余华说,在漫漫记忆里去确定那些转瞬即逝的地点,与曾经出现过的叙述约会,或者说与自己的过去约会。从而获得应有的权利,去重新理解他们的命运的权利。

而我重新去回忆他们的离开,看着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们的曾经在我脑海中一一走过,如同放电影般,让我倍加珍惜生存的价值,也倍加珍惜自己拥有的亲情。

3该如何面对死亡?

在余华的笔下,死亡是无处不在的,甚至是贯穿了作品的始终。就好像他的另一篇小说《活着》,死亡伴随着福贵的一生。从福贵父亲被气死,福贵的儿子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而死,女儿产后大出血而死,孙子被豆子撑死等等。

余华以一种残酷而惊悚的方式描写了死亡的无处不在,死亡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不可言说的,可对于作者余华来说,他在字里行间却是表现非常的平静,用一种很理性的方式来对死亡进行描述。

这可能和他的童年有关,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医护人员,当别的小孩都在玩的时候,他却守在冰冷的医院里,在《朗读者》中,他曾经说过他还睡在停尸间里,他不觉得怕,反而觉得特别凉爽。所以,对于死亡,他比别人看得更加淡然,也更加熟悉。

死亡无处不在,也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我们要如何面对死亡呢?

首要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是不会想到死亡的;而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死亡就会走进我们的脑海,在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

我认识的一个文友,她是甲状腺癌,查出来的时候是中期。当时的她,面对自己的病情,或有可能要死亡的事实,没有慌乱,而是在自己的过去中找原因,后来发现同她的情绪有很大关系。

因为她是一个急性子,又多愁善感,遇事喜欢钻牛角尖,有不开心的事情从来都是自己默默忍受。每次两个人都因为带孩子的事情吵架,吵完以后,心情没有得到及时梳理,导致她生闷气。

知道原因后,她及时进行改变,学着把事情看淡,也不再动不动就生气,发生事情,学着与家人商量,不再一个人默默承受。

一年后,通过她积极的配合,及时的调整,癌细胞终于离她而去。

所以说,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第一时间还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心态。与其闷闷不乐,不如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其次学会好好告别

美国有本书叫《好好告别》,作者是凯特琳.道蒂,这本书写的是她在火葬场的工作实录,描述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死后的情形,以及她对这些死人所要做的必须的处理。画面非常真实、残忍、震撼。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这样的真实也让我们懂得每一天的重要,同时也变得更加坦然、淡然、勇敢。既然死亡迟早都要来临,何不选择好好告别了。

正如电影《遗愿清单》中的两个老人一样,知道自己只有一年的生命,于是列出了自己的心愿,两个人互相帮扶着一起完成了彼此的心愿。

片中台词说:活着的人活着,像永远都不会死去一样,而死去的人死了,像永远没有活过一样,生和死是永远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永远无法沟通,所以,由生到死的这个过程,才显得那么意义重大。

再次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当我们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总会发现有很多遗憾充斥在心中。正如费玉清说说,我们每个人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总是快步向前。

从来都没有想过人生会有生离死别,也没有想过亲人有一天也会离我们远去,也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离开。

直到死亡真正的来临,才明白生命的意义,而遗憾却已经生成。

故而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再是一个明天的主题,而是今天的行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