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段考

(2019-10-06 09:17:38)
标签:

杂谈

分类: 试卷
林掌柜   
      林掌柜的“义和鞋庄”不大,只有两间作坊,两间门市。门市柜台上,除了放着算盘、笔砚、账簿,还放着一把特制的小巧玲珑的铡刀。据说,只要顾客问一声:“掌柜的,鞋底里面,垫的是纸是布呀?”林掌柜便微微一笑,一手接过鞋,一手抬起小铡刀,咔嚓一声,把鞋铡作两截,送到顾客眼皮底下看——林掌柜又叫“铡刀林”。可是,在我的记忆里,那把小铡刀从来没有用过,只是那么放着,并且总是擦得明晃晃的。
一天,我正骑着石头狮子玩耍,杨跛子过来了,一跛一跛地走到林掌柜的柜台前面,说:“买鞋!”
那天顾客不少,林掌柜见他来了,赶忙拿出几双鞋,让他挑选。他拿起一双鞋,朝柜台上一扔:“铡一双看看!”
林掌柜望着他,笑而不语。
“不敢铡?”
“敢铡。”
“不敢铡就不是好货!”
“这么着吧,爷们儿!”林掌柜拿起那双鞋,一面用纸包着,一面笑着说:“这双鞋,拿去穿,钱,不忙给;鞋底磨通了,鞋帮穿烂了,好货赖货一看便知。”话儿也柔和,手儿也利落,话说完了,鞋也包好了,朝他怀里轻轻一扔,“别客气爷们儿,拿着,穿坏了再来拿!”
杨跛子真的不客气,白白拿走一双鞋!顾客们都很气愤,林掌柜却依然笑着,说:“只当铡了一双。”
父亲和林掌柜是至交。遇到下雪下雨的天气,或是生意不忙的时候,林掌柜便来我家杂货铺子里闲坐。两人到了一起,就要喝一点酒,“老哥,喝点儿?”“喝点儿,老哥。”他们到里间屋里,在炕上放个小桌,对面坐了,慢慢地喝。——我家卖酒,也卖松花、咸蒜、豆瓣酱。每次分别的时候,两人总要互相奉承一句:
“我最馋你的豆瓣酱。”
“我最服你的小铡刀。”
我也深深喜爱林掌柜的小铡刀。有一次,他们喝着酒,我问:
“林大叔,你那小铡刀快不快呀?”
“快呀,飞快飞快。”
“一年铡多少鞋?”
“早先铡一些,后来就不铡了。”
“既然不铡了,要它干什么?”
“放着。”父亲说,“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
林掌柜乐了,举起酒杯说:“知我者,老哥也!”
他们每次喝酒,总是这么快活。
那年腊月的一天,天很晚了,父亲站在货架子前面,正自盘算什么,林掌柜把门一推,头上顶着几片雪花进来了。父亲说:“你也没睡?”
“睡了,又起来了。”林掌柜结着扣子说,“我想喝两盅。”
林掌柜自己下手,弄了一碟韭菜花儿,弄了一碟豆瓣酱,然后从酒坛里舀了一小壶酒,说是一醉方休——林掌柜心地坦和,总是那么快乐。
可是,他刚抿了一口酒,突然皱起眉头:“酒里掺水了?”
“没有。”父亲一愣。
他又抿了一口,红着脸嚷起来:“掺水了,肯定是掺水了!”
父亲尝了一口,脸也红了,急得拍着桌子说:“咦,这就奇了!老地方进的酒呀!”
“最近,谁来打过酒?”
“昨天,前天……杨跛子!”
“披一件破大袄?”
“披一件破大袄!”
“要赊账?”
“要赊账!——三斤的瓶子灌满了,提下柜台,才说要赊账。我说不赊账,他就不打了……”
“酒呢?”
“我又倒回去了!”
“坏了!”林掌柜仰起脖子,咯咯咯地笑起来,笑得没了声音没了眼睛。他说,杨跛子打酒,惯用此法:他的破大袄里另外藏着一只瓶子,里面装满凉水……
父亲听了,也被气笑了:“你说,这半坛酒……”
“洒了!”
“洒了?”
“再卖倒字号。”
“半坛酒,总有七八斤呀……”
“不喝了,睡觉!”林掌柜好像生气了,起身要走,父亲赶忙拦住他:“怎么了,老哥?”
“人也有字号!”
我赶紧开开门,抱起酒坛子,把“酒”洒到街里去了。林掌柜拍着我的头顶笑了笑,说:“这小子长大了做买卖能发财。”我要去给他们打好酒,他说不用了,父亲也说不用了,催我去睡觉。
我不想睡觉,看他们喝酒,听他们说话。鸡叫头遍了,他们的话还没有说完。最后三举杯:头杯酒,三十年打早抹黑,苦巴苦干,两家都有吃有穿,没饿着没冻着,喝了;二杯酒,两家相识相知,老不哄少不欺,谁也没有做过亏心的买卖,喝了;最后一杯没有喝,他们把酒洒在地上,敬了天地财神,算盘和秤,还有那把小铡刀。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契合人物职业身份的“鞋”和“酒”为道具来串连情节,并由此构设画面感极强的送鞋和喝酒场面,构思巧妙,文脉清晰。
B.“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这是父亲对“我”的教育,也是父亲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
C.小说结尾聚焦于父亲与林掌柜的三举杯,这一情景极具仪式感,既是雪夜酒叙情节的收束,也是全文的升华,带给读者无限遐思。
D.小说多用简短而又鲜活的人物对话,“赖货”“打早抹黑”“苦巴苦干”等方言词语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整体语言风格质朴自然。语文试题 A 第 5 页(共 10 页)
B(不是“父亲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而是对小铡刀作用的肯定。)
8.“小铡刀”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小铡刀多次出现,使情节更加曲折,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
小铡刀体现了林掌柜对鞋子质量的严格要求,代表着他的坚守与追求,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小铡刀象征着保证质量、诚信经营的营商理念,有助于突显小说主题。
9.“我”和杨跛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同:都是次要人物,都推动了情节发展,有利于展现小说主题。
异:“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诚信经商的理念在“我”身上延续,拓展了小说主题。杨跛子是反面角色,其讹鞋和骗酒的行为有助于塑造林掌柜和父亲形象,从而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
[同2分;异4分,“我”和杨跛子各2分。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寄洪与权
王令
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
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
旧说王候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
须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踪。
【注】洪与权:作者之友。王令:出身贫困,以教书为生,卒年仅28岁,其才华志向颇得王安石赞赏。剑气:“宝剑之气,上彻于天耳!”(《晋书·张华传》)耕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大道:指“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的心志。奇遇:机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始两句写男儿气概冲天,胸锁日月,入笔挺劲洒落,振响入云。
B.颔联借用痴虎和卧龙的比喻,既是勉励友人,也是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志。
C.诗人对陈涉持不赞同的态度,对这些在野之人发愤一时以追求富贵颇有微词。
D.本诗主要运用了用典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全诗意气高昂,感情强烈。
C(诗人用陈涉起义时的言行白励,可以看出他对其并不歧视,而是赞同这些在野的英杰发愤一时,以成就不朽功勋。)
15.这首诗歌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概括分析。(6分)
青年应当豪气冲天,胸襟磊落。首联写男儿的气概要像龙剑那样腾光于高寒的暮空,心胸要像日月一样光明无尘。
青年要力求振奋,渴求用世。颔联写青年不要像痴虎那样自藏牙爪,要做乘风雷而起的卧龙。
青年身处穷困仍要胸怀大志。由颈联可见王侯将相并非世代相传,力耕的佣夫也能求取富贵。
青年遇到时机就要积极争取为世所用,但不能丧失道义,行事龌龊。从尾联可见诗人虽然有积极用世的心志,但对于不义而取得富贵的龌龊行径是不齿的。(每点2分,任答对3点给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曹光实,雅州百丈人。曹光实,雅州百丈人。光实少武勇,有胆气,轻财好施,曹光实年轻时威武勇猛,有胆量和勇气,轻视钱财,喜爱施舍,不事细行(指小节,小事不拘小节,意豁如也。心胸豁达。乾德(乾德,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后世一般用年号称呼皇帝。)中,乾德年间,太祖命王全斌等
宋太祖命令王全斌等人平定了蜀地。俄而盗贼群起,不久盗贼们聚集起来闹事,夷人张忠乐者,尝群行攻劫,夷人张忠乐,曾聚集他们进行攻击劫掠,光实杀其徒党,率众数千,并且怨恨曹光实杀害了他的同伙,(于是他)率领几千个盗贼,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中夜半夜突然来到曹光实处,/环其居包围了他的住处,/鼓噪并进喧嚷着一起攻进去。/光实负其母 曹光实背着他的母亲,/挥戈突围以出挥舞着兵器突围出去,/贼众辟易(退避;避开。)不敢近盗贼们躲避他不敢靠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后)盗贼杀了曹光实家族的三百多口人。/又发冢墓(盗贼)又挖开他的祖坟,/坏其棺椁破坏祖坟里的棺材。/光实全斌以事曹光实拜见了王全斌并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他,誓雪冤愤。发誓要报仇雪恨。时蜀中诸郡未下,
当时蜀地各处都没有攻克下来,乃图雅州地形要害,兼陈用兵攻取之策,请官军先下之。(曹光实)于是绘制了雅州地形关键图,并陈述用兵攻取的策略,请求官军先攻克雅州。(关键词“图(绘制地图)”、“陈(陈述)”、“下(攻克)”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全斌其志,王全斌认为曹光实的志向雄壮,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命令他率领军队在前引路,果然攻克了雅州城。获忠乐而甘心焉。俘获了张忠乐而满足了他报仇雪恨的愿望。遂以光实黎、雅二州兼都巡检使,于是朝廷任命曹光实为黎、雅二州的知州,兼任都巡检使,安集劳来,安定当地百姓,慰问、劝勉前来的人,蛮族怀之。南方各族的人都依附他。六年秋,全斌遣入京师,乾德六年秋。王全斌派遣曹光实到京城向朝廷进贡,(贡,即进贡,是指古代臣下或属国向君主或朝廷进献物品,也可以引申为进献的物品。)遂言境内安(yì ,治理;安定)于是上奏说蜀地内安定太平,乞罢义军归农。请求取消义军让义军回乡务农。太祖喜,谓左右曰:“此蜀中杰俊也。”宋太祖很高兴,对身边的人说:“这个人是蜀地才智出众的人。”及平交、广,群盗未息,以光实岭南诸州都巡检使。等到平定交、广以后,盗贼们还没有被平息,朝廷任命曹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既至,捕逐群盗,海隅以宁。上任后,捉拿追逐盗贼们,沿海地区得以安宁。车驾征河东,皇帝亲征河东。(车驾,原指马车,后来成为天子的代称,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巡行天下。以光实威胜军事,令调军食。任命曹光实主管威胜军的事务,命令他征调军粮。大军北征,与潘美分道出雁门。光实为前锋,遇敌迎击,败之,斩首数千级,优诏(褒美嘉奖的诏书。嘉奖。大军北征的时候,曹光实与潘美分道出击雁门。曹光实担任前锋,遇到敌人就迎头痛击。打败了敌人,斩杀了几千人。朝廷特颁诏书嘉奖他。李继捧之入朝也,以光实银、夏、绥、麟、府、丰、宥州都巡检使。李继捧入朝拜见天子时,朝廷任命曹光实为银州、夏州、餒州、麟州、府州、丰州、宥州都巡检使。继捧弟继迁逃入蕃落,为边患,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逃入外族部落,成为边境的祸害,光实乘间(利用机会;趁空子。)/掩袭(突然袭击。)至地斤泽,曹光实利用机会乘其不备袭击到地斤泽,俘斩甚众,破其族帐,获继迁母妻及牛羊万计。擒获和斩杀了很多人,攻破了李继迁聚族而居的帐幕,俘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及几万只牛羊。继迁仅只有李继迁得以幸免,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他)派人欺骗曹光实说:“我屡次败逃,形势窘迫不能保存自己了,您答应我投降吗?”(关键词“绐(欺骗)”、“奔北(败逃)”、“许(答应)”各1分,句子大意2分。))因致情款(情意诚挚融洽)于是李继迁向曹光实表达诚挚的情意,陈甥舅之礼,行甥舅之礼,某日降于葭芦川。约定某天在葭芦川投降。光实信之,曹光实相信了李继迁的话,且欲其功,并且想独占招降李继迁的功劳,不与人谋。就不与别人谋划。及期,到了约定的日子,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李继迁事先埋下伏兵,命令十几个人到城里迎接曹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曹光实让几百名骑兵跟从自己赴约。继迁前导北行,李继迁走在前面引导曹光实一行人向北走去,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卒,年五十五。将要到达那个地方的时候,(李继迁)举起手挥动马鞭,伏兵马上响应,曾光实于是遇害,去世时,享年五十五岁。帝闻之惊悼,赗赙(fèng fù,送给丧家用以办丧事的财物,赗是送给丧家助葬的车马等物。)加等。皇帝听说曹光实遇害的消息后感到震惊、悲伤,赏赐助办丧事的财物,增加了一个等级。
    (节选自《宋史·曹光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B.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C.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择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D.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B(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分析画线部分的语句可以发现,“中夜"是“奄至”的状语,“奄至”是动词,且主语都是张忠乐等人,故“环”前应断开,此可排除C、D。“不敢近”的主语是“贼众”,故“贼杀”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故答案为B项。)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德,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后世一般用年号称呼皇帝。
    B.贡,即进贡,是指古代臣下或属国向君主或朝廷进献物品,也可以引申为进献的物品。
    C.车驾,原指马车,后来成为天子的代称,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巡行天下。
    D.赗赙(fèng fù),送给丧家用以办丧事的财物,赗是送给丧家助葬的车马等物。
A(“后世一般用年号称呼皇帝”错。明清以前,一般用庙号称呼皇帝。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明清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光实开朗豁达,自小威武勇猛。他年轻时就以有胆量和勇气闻名,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不追求细节的完美,心胸豁达。
B.曹光实惨遭报复,发誓报仇雪恨。他因参与追杀盗贼,遭其首领张忠乐的报复;面对杀害族人的血海深仇,他最终攻克雅州如愿抓获张忠乐。
C.曹光实善于安抚,赢得各族民心。雅州被平定后他被授予黎州、雅州的知州,能够安定当地百姓,慰问、劝勉前来归附的人,后被王全斌举荐入朝。
D.曹光实贪功冒进,付出生命代价,他轻信李继迁的假意投诚,想独占招降李继迁的功劳,不与其他人谋划,仅率几百骑兵前往,结果被李继迁的伏兵杀害。
C(“后被王全斌举荐入朝”理解有误。原文中说的是“全斌遣入贡京师”,是说王全斌派遣曹光实入朝进贡。)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生只能写故乡主题的作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成为福克纳那样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邮票般大小的故乡”生活的作家,二是成为逃离故乡定居     的繁华都市一辈子在书房里依赖故乡记忆写作的作家。但单单写故乡美好景物与风土人情,是没法让一位作家真正深刻起来的,作家一旦开始用“美图秀秀”式的写作方式来写故乡主题,通常也就到了    的时候。
海明威说过:“辛酸的童年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历练。”而童年的痛苦记忆,往往与故乡又有着____  的联系。像舍伍德·安德森、弗兰纳里·奥康纳,他们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在舔舐着童年与故乡的痛苦写作而成的。(  )。莫言早早就提出了“超越故乡”的观点,“对故乡的超越首先是思想的超越,或者说是哲学的超越”。如此,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
新生代的写作者,是没有故乡的人,所以年轻作家更喜欢写科幻、玄幻、穿越、都市等题材的作品。故乡正在写作群体的笔下____。坚持写作故乡主题的主流作家们,笔下的故乡也变得不像以前那样有味道了。这个时候,更期待有“逆子型”的作家,去勇敢触碰故乡的隐秘与疼痛,写出引起震撼的、可以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
B. 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
C. 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
D. 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一名写作者。
题中划线的句子后一个分句语序不当,应将“一名”移至“不再”前;选项中BC项“解脱”与“压力”搭配不当,BD两项均属于多重定语语序不当。故选A。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种对作家们的考验,这痛苦能否被超越并正视
B. 能否超越并正视这痛苦,成为一种对作家们的考验
C. 这痛苦能否被正视并超越,成为一种对作家们的考验
D. 这是一种对作家们的考验,看能否正视并超越这痛苦
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考虑陈述对象承前一致,前文的陈述对象时“痛苦”,BD的陈述对象是“考验”,由此排除BD项;然后考虑语序,“正视”在先“超越”在后的逻辑顺序,排除AB项。故选C。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灯红酒绿    捉襟见肘    盘根错节    渐行渐远
B. 灯红酒绿    江郎才尽    千丝万缕    渐行渐远
C. 光怪陆离    捉襟见肘    千丝万缕    化为乌有
D. 光怪陆离    江郎才尽    盘根错节    化为乌有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句中是“繁华都市”,用“灯红酒绿”。江郎才尽:泛指才思枯竭。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句子前面有“没法”,用“江郎才尽”。千丝万缕: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盘根错节:形容事情或关系等相互交织,纷繁复杂。句中是“联系”,用“千丝万缕”。渐行渐远:慢慢地走远,形容慢慢消失、模糊,也形容本来很要好的两个人,形同陌路。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句中后面是“不像以前那样有味道了”,用“渐行渐远”。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只要经济基础不变,即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民俗仍然具有稳定性。此外,民俗的传承往往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如果传统观念没有发生巨大变化,民俗就不会失去传承的思想基础。同时,民俗具有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其变异性是绝对的,没有变异的民俗文化是不存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