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县城高中的困局

(2019-08-05 09:18:15)

县城高中的困局:以大量的时间投入为表象,以教师的无限透支为保障

    说起高中,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衡水中学、人大附中、长郡中学这样的名校。

    这些学校的学生素质高、成绩好,每年都有多数考生考入985大学甚至清北,最不济也能去个211大学。

    这些学校的一本上线率极高,甚至有学校接近100%,也就是说大部分同学能够读个一本大学。

    但是,除了这些名校之外,我国还有许多高中,尤其是一些县城中学,本科上线率极低,每年学校能考两三个一本,那都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了。

    下图是某县城高中高三学生晒出的自己的英语试卷。这位同学考了53分,你以为怎么样?应该说是考的很差了吧,毕竟总分是150分。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2/23314705c5ed40ffa067e47907d3a456.jpeg

    但是,我们再来看这个班的成绩单,这位考53分的同学英语成绩全班第一!更惨的是数学,全班最高分只有35分!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2/c36985e392a142dd8b202cc01e6619aa.jpeg

    许多网友表示:这样的成绩简直不忍直视。再看一下总分,第一名只有308分,这个成绩距离很多省份的本科线可以说还很遥远。据了解,这所学校近5年内只考出了两个一本。

    其实,这个班的成绩在这所学校并不是个例,这所高中在我国同样也不是个例。

    我国许多县城高中或乡镇高中,高考成绩普遍不好。虽然也有像河南郸城一高这样的最牛县城高中,但是这些以农村生源为主的县城高中普遍面临着“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升学率低”的高考困境。

    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西部偏远地区,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内地高考大省也是如此。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2/d7f051af578f46f2961a953daba1cb05.jpeg

    据当地媒体报道,云南省的“教育洼地”红河州,又有三个“教育洼地”县:金平、绿春和红河,某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分别为10人、1人和6人。不及全州(省辖市级)一本上线人数1129人的零头!

    高中教育质量常年偏低,导致这几个县的当地人对于本地高中普遍缺乏信任。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都在附近稍大点的城市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置办了房产。

    不止在西南边陲的云南,中西部地区很多县城,为照顾子女异地求学,夫妻分居两地的情况并不鲜见。

    有的家庭,一群孙辈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教育条件较好的城里生活,等到放假时才能与父母团聚。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2/6f967dfd26f648b4a2ca892ce1bc4c7d.jpeg

    除了学生主动“流失”,县城高中还面临生源的三重“竞争”:

    一是全国连锁的名牌民办高中可能要来掐尖儿;二是省会的民办高中要来掐尖儿;三是县高所在省辖市的民办高中也要来掐尖儿。

    民办高中为了品牌效应,按照相关政策,可以去外地市、县去掐尖儿。

    他们通过一些奖励和扶持办法,让许多学生心甘情愿的来民办学校读书:民办学校面向全省招收优秀新高一学生,凭中考分数从高到低录取。

    录取后可能免吃住,还可能发放数额不等的奖学金。如考上清华、北大,每生可能获得额外奖励5万到10万元。

    因为民办学校加入竞争,县城高中的学生大量外流。中部省份某县教育局统计发现,近年本县中考前50名,竟无一人来本县高中报到,都被挖走了。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2/7bb93e9c110b42c6b491d33d9dde75ad.jpeg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均已建立了生均财政经费或生均财政公用经费拨款制度,明确了拨款标准,只有普通高中未建立统一的生均拨款制度。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2/ee823128892f47e2b7caf812017ff1b5.jpeg

    高中教育目前还是以县级投入为主。

    一边是财政扶持有限,一边是县城高中要生存、要发展,很多县城高中只能借贷度日。

    在某中部省份,全省公办普通高中负债总额过百亿。有的县城高中一所学校负债超过1亿元,每年仅利息就要支付过千万!

    县城高中没钱,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差一些还在其次,主要影响在师资上。

    偃师高中,是豫西地区享有较高声誉的一所县城高中,早在1959年就被列入河南省首批14所省重点高中之一,也是一所以农村生源为主的省重点高中。

    据该校领导介绍:前几年学校教师招录层次下降,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比较严重。

    学校已退休的老师中,有北大、北师大、武大、西交大等名校毕业的。

    而新招的老师呢?能招到省师范大学的就不错了。许多优秀毕业生都愿意去市区条件好的学校,选择到县城的不多。30岁左右的青年骨干教师,还常常被市区高中或者私立高中以高薪挖走。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2/109243de8a5d458d8253fc5f1e9bc0f2.jpeg

    大多数县城高中的办学模式可谓千篇一律:以大量的时间投入为表象,促使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全力以赴,通过研究高考、应对高考,以获得高考佳绩为惟一目标。这种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以大量的时间投入为表象,以封闭的学习空间为基础。

    在很多县高里,时间的投入是最为直观的表象。老师和学生每天早上5点多开始起床,晚上10多才离开教室。

    他们每天工作、学习长达十五六个小时,而要保证这种充足的时间,就必须实行封闭式管理,只有封闭,学生才能不受任何干扰地接受训练。

    在县中里,学生是不准随便进出校门的,甚至不允许接触任何校外事物,否则,就会作违纪处理,还要给班级扣分,甚至连班主任奖金也随着减少。

    其次,以不停地竞争保持学习的动力。

    除了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学生以外,很多县高还有一套激励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办法,那就是让学生“不停地处在竞争之中”,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

    许多县高把学生分成几个学区或分部,学生的所有活动都要进行量化,学区之间按照学生的量化成绩进行竞赛,然后排定名次。

    甚至有的学校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班级就会进行一次调整。前面班级的学生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要拼命学习,后面班级的学生为了能进入靠前的班级也要拼命学习。

    再次,以教师的无限透支为保障。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2/1ea7f0f165984f27a02d1cdf9e4ad0b1.jpeg

    县中高考成绩优异应当说主要归功于老师们的吃苦耐劳。县高的老师们大都出身农村,有一种肯吃苦的精神。

    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教育学生、研究高考上。县中的老师针对大纲、考纲,把考点一个个梳理,一个个通过,每一个考点都设计专门的应对策略。

    但这种长期高压工作的结果是,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90%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近56.10%被调查教师在工作中存在“应付”的现象,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

    (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所、新浪教育频道对在线8699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

    最后,以取得高考成绩为终极目标。

    在县中里,高考成绩的优异是最终极的惟一目标,一切的评比、晋级、奖金发放等等都以考试成绩为参照。

    学生一进入中学都开始把目标锁定高考,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高考不考的,学校就不开设课程。高考是惟一有效的指挥棒,甚至许多学校从高一就开始分科,提前进入了高考状态。

    但这种县高模式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1.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县高模式下的训练都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标准化的答案,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探索和创造能力,扼杀了学生发展的潜力。虽然县中老师称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先成才,后成人”,但是,先成“才”,不一定是真的“才”,后成“人”却很难。

    2.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受到危害。

    县高模式下的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危害。据调查,即使学习压力较轻的北京,高三学生体检近视眼的比例高达90%。

    有些县城高中,几乎95%以上学生都近视,导致有的县连续几年招飞都是空白!

    而县高教师更是普遍反映压力大,前段时间河北一高中老师年仅39岁就累倒在了早操现场,无疑给人们再次敲响了警钟!

    点击阅读凌晨6点, 高三班主任“累倒”在操场! 妻子一封信看哭无数人...

    3.教育部门的威信被削弱。

    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禁止补课;一方面又把高考成绩作为对学校的最大考核,“减负”变成了“加正”。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2/13e42109c58e4fb9a023bfe9419dea4a.jpeg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启动扩招,当时的一条理由是,拓宽大学独木桥,降低高考竞争程度。

    然而,时隔十几年之后,高考升学率已经超过70%,可整个社会的高考焦虑依旧。

    原因在于,“大学独木桥”变为了“名校独木桥”。在这种单一评价模式下,县城高中在名校比拼战中越来越处于劣势,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的比例下降。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2/cc9f3cf1261e41919148cca0a6fa6595.jpeg

    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农村孩子占高校新生的比例,已经从1989年的43.4%提高到2003年的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达到53%。

    然而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研究显示,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于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

    越来越多上大学的农村学生去了哪里?答案自然是上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

    这种名校焦虑,随着很多高校动作越来越大的自主招生,对县城高中可谓雪上加霜。

    自主考试的命题和载体往往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农村孩子苦于学习书本,知识面较窄,在这方面不占优势。

    城里孩子擅长的吹拉弹唱容易外显,可以量化。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等内在品质,不易外显,没法儿量化。会唱歌能加分,会干农活,能加分吗?

    也有人说,既然高考都提倡素质教育了,县城高中就不能“素质”一点吗?说实话,这对县城高中来说是不现实的。县级高中的生存压力很大,最迫在眉睫的是要出成绩。

    很多农村家长不知道什么985/211,也不清楚这专业那专业,他们关心的就是孩子学校今年考上几个清华北大!

    而这才是县城高中困境的真实内涵。在任何国家,不管高等教育多么发达,名校数不过是10%。如果大家都争着上名校,教育的焦虑可想而知,更何况是在资源有限的县城高中呢?

    目前,高考仍然是多数农村学子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但近年来随着重点高校农村生源的减少,“出身越差,上的学校也越差”开始成为人们担忧的现实。

    今天,我们关注县城高中之困,也是关注农村学生的出路,关注教育公平与阶层流动。

    【县城高中如何寻求突围?】

    从国家层面来说,一方面,应该想办法提高县城高中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另一方面,应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回报率,让县城高中那些考入二本、三本、高职高专的学生照样有发展前途,这才能拓宽县城高中的办学思路。

    从高中层面来说,要把办学经费用到刀刃上,减少铺张浪费。近年来一些县城新办高中十分豪华,这大可不必,这也是导致这些高中经费困难的一大原因。

    从考生和家长层面来说,应该借助近年来部分高校推出的农村生招生计划,拓宽自己的升学思路。另外,对选择普高还是职高时,应该做出理性的判断。

    要消除县城高中的困境,推进各类教育的平等发展,打破“名校情结”和“学历社会”是治本之策。只有这样,农村生的选择才是多元的,县城高中的发展才能生机勃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