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列子·杨朱篇》第一部分

(2018-12-04 20:35:56)
《杨朱》(即杨子).又名《达生》。全篇畅言当生之乐,晓谕生死之道。文中”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论调,以及“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的主张,堪称千古罕有的异端“邪”说但刘向在《列于新书目录》中所称“杨子之篇,唯贵放选。”则未免以偏概全,支离其说。
《列子》没提倡纵欲,杨朱的《杨朱》篇更没提倡纵欲,而是崇尚超越一切欲望和外在事物的自由。摆脱某些有形无形的束缚、不拘泥于形式、但要知止。故杨朱篇说:“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有此而求外者,无厌之性。无厌之性,阴阳之蠹也。”大体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端木叔是杨朱学派所说没有达到全性保真而“不能自胜则纵之者”,即使是没有达到全性保真的“不能自胜则纵之者”的人,杨朱学派认为也不是假仁大伪的礼教假君子可以比的,这是杨朱与儒家相非得结果。
第一部分
原文
杨朱游于鲁,舍于孟氏。
杨子在鲁国游历,住在孟氏家里。
孟氏问曰:“人而已矣,奚以名为?”
姓孟的问道:“做普通人就行啦,要名声干什么呢?”
曰:“以名者为富。”杨朱回答:“借名声来发财致富。”
“既富矣,奚不已焉?”“已经富有啦,为什么还不罢休呢?”
曰:“为贵。”
还要谋显贵地位。”
“既贵矣,奚不已焉?”“已经显贵啦,怎么还不罢休呢?”
曰:“为死。”““为了身死之后的荣耀。”
“既死矣,奚为焉?”曰:“为子孙。”
孟氏又问:“人都已经死啦,还要名干什么呢?”杨朱说:“为了子孙。”
“名奚益于子孙?”
孟氏又问:“名声怎么还对子孙有益呢?”
曰:“名乃苦其身,燋其心。杨朱说:“名声就是借肉体劳苦,心神焦虑才获得的。燋(jio):通“焦”,焦灼,烦躁。
乘其名者,泽及宗族,利兼乡党,况子孙乎?”
借一个人的名声能让恩泽遍及宗族,利益兼顾乡里;更何况对于子孙呢?”
乡党:周朝制度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因以“乡党”泛指乡里。
“凡为名者必廉,廉斯贫;为名者必让,让斯贱。”
孟氏说:“大凡为名的人一定廉洁,廉洁便会贫困;为名的人一定谦让。谦让地位就不高。”
曰:“管仲之相齐也,君淫亦淫,君奢亦奢,志合言从,道行国霸。
杨朱说:“管仲担任齐国的国相,君主淫逸他也淫逸,君主奢侈他也奢侈,顺应君主的意愿,言听计从,因此政治得以推行,国家得以称霸。
死之后,管氏而已。但是他死之后,管氏家运就从此败落。田氏之相齐也,君盈则己降,君敛则己施,民皆归之,因有齐国;子孙享之,至今不绝。”
田成子担任齐国的国相,君主骄横他就谦虚,君主聚敛他就施舍,因而民心悉皆归附,他便夺取了齐国的政权;子孙得以享用,至今不曾中断。”田氏:田常,即陈成子。春秋时齐国大臣。公元前481年,他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自任相国,齐国便由田氏专权。最后,田常的曾孙田和升格为诸侯,取代姜氏,成为齐的国君。
“若实名贫,伪名富!”若:应为“若然”,即如果这样。实名:指为善而不求名利,有其实而无其名。孟氏说:“照这么说,真名声使人贫贱,而假名声倒使人富贵!”
曰:“实无名,名无实;杨朱说:“务实的没有名,求名的没有实;
按,这句话很重要,包含两层意义:1、将名实分离开来。按照一般的理解,名实应是合一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2、对“实”的内涵做了改造。如果按一般理解的话,“实”就是相对于名称而言的内容。但这里讲的“实”却是由名声带来的实际利益,是从效果角度讲的,不是从事物本身讲的
名者,伪而已矣。所谓名声,都是虚假的罢了。
(按,这个“伪”似乎包含着“空”和“假”的意思,倘若只做“假”解,就会与上下文中“实名”、“虚名”的说法相矛盾)
昔者尧、舜伪以天下让许由、善卷,而不失天下,享祚百年。
从前,尧、舜假装把君位让给许由、善卷,因而不失天下,得以长久享受天子之位。
许由:相传是尧时隐士,尧想把君位让给他,他不受而逃到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的长官,他便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善卷:相传舜时隐士,舜曾将君位让给他,他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拒绝不受。
祚:指王位、国统。
伯夷、叔齐实以孤竹君让而终亡其国,饿死于首阳之山。
伯夷、叔齐真的要让出孤竹君位,因而终于亡国,饿死在首阳山上。
孤竹:古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存在于商、周之时。
实伪之辩,如此其省也。真实和虚伪的区别,就是这样明白啊。”
章旨:
   批评为名声而活的人生观。指出为名而活,人生不自由;名有实有伪,实名不得利,伪名才得利,是对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的批判。
评析:
    1、这一段是非名论,也就是否定名声的价值,也是针对社会上追名逐利的风气而言的。本章分两层谈,第一层是质疑求名的动机,指出人们求名的目的在于为富、为贵、为子孙;第二层指出求名是要以贫和贱为代价的,实名贫、伪名富,从而得出非名的结论,也回答了本章开头提出的“人而已矣,奚以名为”的问题;
    2、这一章中真正代表作者思想的不是杨朱,而是孟孙氏,杨朱在文中是作为求名者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目的是解释求名者动机,这是一种修辞手法;
   3、本章中的名实与通常所论的名实在含义和关系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意义上的名实是指同一事物的名称和内容两个方面。本章中的名是指好名声,实是指由好名声带来的物质利益。这个好名声又以是否心口如一为标准分为实名与伪名。名与实不是一个事物的不可分的两个方面,而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对象,“实无名,名无实”。  
   4、名分实名与伪名;实名吃亏,伪名得利。这个观点加上求名需以贫贱为代价的理由,回答了“人而已矣,奚以名为”的质疑,构成了非名论的基本论据。
   5、但在他论述中还是存在着逻辑断裂的问题。他一面说“名者,伪而已矣”,一面又说名分实名、伪名,在概念的分析上不免有欠精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