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441:生菩萨、九子母、鸠盘荼,谓妇态之更变可畏;钱树子、一点红、无廉耻,谓青楼之妓女
(2018-12-03 22:25:31)妇女23
是故
生菩萨、九子母、鸠盘荼,谓妇态之更变可畏;
上句:据《朝野佥载》记载,中宗朝,御史大夫裴谈崇奉佛教,妻悍妬(同“妒”),
谈畏如严君(父母之称或者指父亲),尝谓人:“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及男女满前,视之如九子魔母,安有人不畏九子母耶?及五十六十,薄施粧粉,或黑视之,如鳩盘荼,安有人不畏鳩盘荼?”生菩萨、九子母、鸠盘荼,疑均为佛教用语。生菩萨,似指活人如泥塑菩萨,呆板冷漠,不言不语。九子母,为古代传说中能佑人生子的女神。鸠盘荼,亦作“
鳩槃荼 ”。佛书中谓噉人精气的鬼。亦译为瓮形鬼、冬瓜鬼等。常用来比喻丑妇或妇人的丑陋之状。 宋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丽人杂记》:“ 山谷
《戏闻善遣侍儿来促诗》云:‘日遣侍儿来报嘉,草鞋十里踏堤沙,鳩盘荼样施丹粉,只欠一枝蒿苣花。’其丑陋可想,
山谷亦善戏也。”
下句:钱树子(钱树),指妓女。旧社会妓院中鸨母把妓女当作摇钱树,故称。
唐段安节 《乐府杂录》:“ 许和子者,本吉州永新县乐家女也……与其母之京师,竟殁於风尘。及卒,谓其母曰:‘阿母,钱树子倒矣。’”
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有角妓号‘玉面狐’者……乃自诣其家曰:‘我为鴇母钱树。’” 清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上:“阿母以钱树子望,常勒高价。”
一点红,语出刘邦的诗(又见元杂剧《陶学士醉写风光好》):“座上若有一点红,斗筲之器盛千钟。座上若无油木梳,烹龙炮凤总成虚。”诗中“一点红”“油木梳”都是当时妓女的艺名。
信州有女子,落拓贫窭,好歌善饮,居常衣食甚迫。或与州图,因浣为裙,墨迹未尽落。会邻人过饮,良久,一婢惊云:娘子误烧裙!其人遽问损处,婢曰:正烧着大云寺门!(《唐语林》)
信州之地有一女子,家境贫困潦倒,衣食十分窘迫,但她却擅长歌舞又能饮酒。有人为她要来了一张废弃的丝绢本信州地图,她就染了颜色裁作衣裙,但是上面的文字墨迹仍然隐约可见。这天,正赶上邻居家宴饮,特意请她饮酒唱歌以助酒兴。宴会正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突然有一个婢女喊了一声:“娘子,你的衣裙着火了!”这女子一惊,忙问烧着了哪里。那婢女出口就说:“正烧着大云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