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9527积分
  • 博客访问:115,872
  • 关注人气:4,211
  • 获赠金笔:3203
  • 赠出金笔:2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兑换图片博主服务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蒙曼:解读《寒食》

(2018-11-28 05:20:31)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寒 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词句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创作背景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整体赏析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由于后两句旨在描写宫廷生活,并且写得轻灵佻脱,所以历来颇受赏识。
赏析分歧
有意见认为全诗不过是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朝士,都偏爱此诗,很难说明诗人本意中含有讥刺 ;而有意见认为这是一首笔法巧妙含蓄的讽刺诗,作者后两句写夜晚之景,意在借古讽今。通过刻画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嘲讽的目的;还有人认为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艺术成就
该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唐诗笺注》对此作有评述:“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如“飞”字、“斜”字、“传”字、“散”字,不仅本身不可移换,而且相互照应。徐增《而庵说唐诗》对此有细微的评述:“不飞花,飞字窥作者之意。初欲用开字,开字不妙,故用飞字。开字呆,飞字灵,与下句风字有情。东字与春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青(轻)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装叠得妙。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 
作品评价
《批点唐音》:大家语。
《批点唐诗正声》:禁体不事雕琢语,富贵闲雅自见。
《载酒园诗话又编》:君平以《寒食》诗得名,宋亡而天下不复禁烟,今人不知钻燧,又不深习唐事,因不解此诗立言之妙。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二语,犹只淡写。至“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上句言新火,下句言赐火也。此诗作于天宝中,其时扬氏擅宠,国忠、铦与秦、虢、韩三姨号为五家,豪贵荣盛,莫之能比,故借汉王氏五侯喻之。即赐火一事,而恩泽先沾于戚畹,非他人可望,其余锡予之滥,又不待言矣。寓意远,托兴微,真得风人之遗。
《围炉诗话》: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唐诗别裁》:“五侯”或指王氏五侯,或指宦官灭梁冀之五侯,总之先及贵近家也。
《网师园唐诗笺》:不用禁火而用赐火,烘托入妙(末二句下)。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气骨高妙不待言,用“五侯”寓讽更微。
《大历诗略》:气象词调,居然江宁、嘉州。
《读雪山房杂著》:韩君平“春城何处不飞花”,只说侯家富贵,而对面之寥落可知,与少伯“昨夜风开露井桃”一例,所谓怨而不怒也。
《诗境浅说续编》: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以轻丽之笔,写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时传诵也。
轶事典故
虽然该诗暗藏讽意,但形象生动的典型化描写征服了当时的皇帝。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
韩翃的《寒食》一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相传,珍爱有加。《唐音癸笺》里,还特意记录“韩员外(翃)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一盛况。
【蒙曼解读】
       先说说题目吧。这首诗的题目是《寒食》,那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了,不是清明节么,为什么会讲《寒食》,还说应节气呢?因为现在的清明节啊,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合并。而且更早的时候,上巳也罢,寒食也罢,都比清明的名气大。上巳本来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按照风俗,这一天要在水边洗涤污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谓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就是上巳沐浴的风俗。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的时间就固定到了三月三日。节日的内容,也变成了水边的宴饮和踏青。杜甫《丽人行》不是讲么“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其实讲的就是上巳春游的事情了。

那寒食又是怎么回事啊?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105天,也就是清明节之前的一到两天。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禁烟火,大家都只吃冷饭,所以叫寒食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烧死在山西绵山的介子推,那后来这个节日又增加了祭祀这个重要内容,从汉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历朝历代都要放假,让人回乡祭祖扫墓。白居易不是说“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他讲的就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

那清明节又是怎么回事呢?清明啊,本来不是节日。它就是一个节气,因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叫做清明。但是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因为中国是农业社会,大家对节气最敏感吧。反正清明的地位从唐朝开始就逐渐提升,到了宋朝之后,干脆合并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从上巳那,接受了游春的内容,从寒食那,接受了祭扫的内容,这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清明节。和大家一起分享唐诗,除了讲文字之美之外,本来还想帮大家了解一下唐朝人的生活,所以今天就讲这首文字美,内容也新鲜的《寒食》。

先看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话写得真漂亮。春城不是昆明,也不是广州,而是春天的长安城啊!时为春日,地属都城,那和城相连,十分雄壮。那无处不飞花呢?无处不飞花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其实就是处处飞花的意思。但是双重否定表示强烈肯定,所以无处不飞花又比处处飞花情感要强烈。但这些都不是这句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部分在哪啊?就在这个“飞”字。为什么要写无处不飞花,而不写无处不开花呢?因为开花是开在地面上的啊,是平面的,而飞花呢,则是从地上又飞到了天上,这就是一幅立体的春光图了。而且开字多呆,飞字多灵啊!春风卷着缤纷落花,春风也卷着柳絮杨花,春风浩荡,春花飞舞,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一个飞字,诗眼就出来了。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但是知道“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话,这就是炼字的力量啊。要知道寒食节是在春分之后,其实这已经算是晚春了,正是“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候,那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马上整个长安城春深如海,飞花扑面的景象就如在眼前。真是一副既轻盈又壮阔的长安城春日全景图。

那再看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这是从全景转到细节了。东风浩荡吹遍了长安城,当然也吹进了皇宫御苑。御苑中的柳丝随风起舞,斜斜地飞上天去,这就是“寒食东风御柳斜”啊。本来风是无影无形的,最难描述的,但是这两句诗,通过花之飞,柳之斜,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风的力量了。而且,随着这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整个春光图也就找到了一个焦点,焦点在哪?在皇宫。如果咱们看清了这个焦点,另外一个问题就出来了。这里头的东风真的就是指自然界的春风吗?其实讲李白《清平调》时曾经说过,在古代啊,春风往往不仅只春风本身,它还有帝王的意象。那在这首诗里,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看下句吧“日暮汉宫传蜡烛”,这是从风景转到人的活动了。焦点既然是在皇宫,那皇宫里的人在干什么呢?在汉宫传蜡烛啊。这里诗人用的是汉宫,但是我们之前也说过,以汉比唐,是唐朝的传统。所以这句“日暮汉宫传蜡烛”,就是傍晚时分,从唐朝的皇宫里,或者说从我们的皇宫里走出了马队,传出了蜡烛。那皇宫为什么要传蜡烛呢?这就涉及到寒食节和清明节的风俗了。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寒食节这天全国上下不能举火,唯有皇宫特殊可以点蜡烛。那点蜡烛就点蜡烛好了,为什么又要传蜡烛呢?这又涉及到当时的另外一个制度,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清明这一天,由黄帝传旨,取鱼柳之火传给近臣,表示恩宠。那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啊,赐近臣新火是在清明节,天下禁烟火,只有皇宫可以点蜡烛是在寒食节。咱们刚刚说过,清明节要比寒食节晚一两天,所以这里边本来是有一两天的时间差的,可是黄帝为了表明额外的恩宠,在寒食节的傍晚就借赐新火这个风俗,就向皇宫外面赏蜡烛了,这就是“日暮汉宫传蜡烛”。那么到底是谁,会得到皇帝如此的恩宠呢?

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所谓五侯,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西汉成帝的时候,外戚尊贵,王皇后的五个兄弟都被封为侯,简称五侯。另外一个说法,是说东汉桓帝的时候,宦官势力强大,有五个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那不管韩翃在这里用的是哪个典故,反正得到恩典的就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权贵。因为寒食禁火,到了傍晚,整个长安城都黯淡下来了,这时候,一队人马从皇宫里出来,举着高高的蜡烛,飞奔而去,蜡烛的青烟也随风飘散,一路飘向了权贵之家。你看这两句写得多传神啊!让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青烟之味呀。

那把这四句话合在一起,前两句是写白天的风景,后两句是写夜晚的风情,一副长安寒食节的立体画面,已经跃然纸上了。场景呢,也随着“飞”、“斜”、“传”、“散”,这几个动词,从长安城转到了皇宫禁院,又从皇宫禁院,转入到了五侯豪门,转的时轻灵跳脱、神采飞扬啊。那这幅画的焦点是皇宫,统领这些场景的力量又是什么啊?是东风啊,是东风让花飞,让柳斜,让烟散啊。这东风既来自自然,也来自皇帝,这才能结到“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白日飞花,夜晚飞烟,真是春风浩荡,皇恩浩荡啊!内容很大,也是有写的那么有灵气,不沉不重,正如风舞落花一般,这就叫做“以清丽之笔写承平气象”。无怪乎这首诗一出来,连当朝皇帝唐德宗都深深折服了。正好呢,当时唐朝还缺一个驾部郎中知制诰,就是一个整天给皇帝写材料的官儿,需要好文采,唐德宗马上钦点韩翃,可是当时朝廷里做官的韩翃有两个,还有一个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唐德宗为了怕别人误会,还特意在韩翃的名字旁边标注了“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四句诗,然后写了一句,留给这个韩翃,这就是诗的力量啊。

当然也有人说,这首诗没那么简单。它可不是一般的写景颂圣,它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是唐朝的宦官专权。怎么看出来的呢?看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刚才不是说,五侯的一个典故就是东汉的宦官五侯么,那唐朝的宦官专权可一点也不亚于东汉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轻烟散入五侯家”,不就是讽刺皇帝宠信宦官,宦官飞扬跋扈么。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但是就算韩翃真的在讽刺,这个讽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连唐德宗这个被讽刺的对象都没看出来。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这首诗啊?
有还是没有讽刺啊?还是那句话,诗无达诂。一首好诗,本身的意象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受到触发和感动。那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风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气象,当然也会有人感受到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那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自己本来的意思,已经隐退到背后,既没有人能够说清,也无需说得那么清楚了。



阅读(3351) 收藏(1)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