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悬镜》识之卷一: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2018-10-19 06:35:46)《处世悬镜》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作者为南北朝傅昭。行为上,识为先;藏者盛,舍者得;曲为聪,止为智;忍为要,厚者成;信者无敌。世事无常,先求退安而后致荣达。
傅昭,字茂远,年仅6岁时,父亲因受牵连被杀,使其深受震动,对他养成内敛谦谨的性格和预知祸福的洞察力,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一生潜心研究为人处世之法,使其身处纷繁乱世而保有地位与名声。他乱世善终的传奇经历与留下的处世“九字箴言’,常使后来者由衷叹服。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尽管是本古书,但其中的保身箴言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仍是行之有效的珍贵遗产。看着这部书,犹如一位慈祥而睿智的老者,在一点一滴地向我们讲授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
处世悬镜
识之卷一
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
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声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译文: 世间的诸般事务发展, 都遵循着物极必反、 盛极则衰的内在规律。 看似熊熊燃烧着的烈焰,光辉如是,势力如是,其实,离熄灭之期已经近了。
永明初,以昭为南郡王侍读。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唯昭及南阳宗夬保身守正,无所参入,竟不罹其祸。永明初年,傅昭做了南郡王的侍读。南郡王继承帝位后,旧臣僚纷纷争权求宠,惟有傅昭和南阳人宗夬,保全自身,坚守正道,不介入其中,最后没有遭受灾祸。明帝践阼,引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权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板床,明帝闻之,赐漆合烛盘,敕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齐明帝登基后,亲召傅昭为中书通事舍人。当时任此职位的人,都势倾天下,惟有傅昭廉洁清静,不干预他人权事。他家中的摆设和衣著都很简朴,安心于粗茶淡饭。他常常把蜡烛插在板床上,明帝听说此事,赐给他漆盒烛盘等,并赐文:“卿有古人之风,所以赐卿古人之物。”天监十一年,出为信武将军、安成内史。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俄而疾风暴雨,倏忽便至,数间屋俱倒,即梦者所见军马践蹈之所也。自后郡舍遂安,咸以昭正直所致。 天监十一年(512),出朝任信武将军、安成内史。安成自宋代以来多有兵乱,郡舍常有凶猛号叫声。待到傅昭来安成郡,郡内人夜晚梦见兵马铠甲浩荡,又听到有人说“应该避让好人”,众兵士一同腾空消失。做梦的人惊起。顷刻,疾风暴雨倏忽而来,几间房屋全倒塌,这就是做梦的人见到的军马践踏的地方。此后郡内房舍便安宁下来,这都是傅昭正直影响的结果。昭所莅官,常以清静为政,不尚严肃。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性尤笃慎。傅昭做官,常凭借清静廉洁理政事,不崇尚苛政。在朝廷,没有请别人为自己办过私事,不蓄养私人门徒,不为私利交往。傅昭终日端坐,常以读书记述为乐事,到老精神不衰,性情特别诚实谨慎。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其居身行己,不负于闇室,类皆如此。儿媳妇曾从娘家带回别人馈赠的牛肉,傅昭把儿子叫来,说:“吃人家的牛肉是犯法的,报官也不可以,把牛肉拿去埋掉。”他处世律己,不在暗中做昧良心的事,大概总是如此。京师后进,宗其学,重其道,人人自以为不逮。大通二年九月,卒,时年七十五。诏赐钱三万,布五十匹,即日举哀,谥曰贞子。京城的后辈,崇尚他的学问,尊重他的道义,人人都认为自己赶不上他。大通二年(528),傅昭死,享年七十五岁。皇上下令赠钱三万,布五十匹,当日举办丧事,谥号为贞子。
(节选自《梁书·傅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