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孰为尊----古代位次尊卑考
(2018-08-05 07:29:29)分类: 教辅 |
左右孰为尊----古代位次尊卑考
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汉书·高帝记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颜师古注:“古者以右为尊,言材用无能过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今可见成语“无出其右”,即出自《汉书·高帝记下》,意为没有能超过他的。又《汉书·魏公子列传》:“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今可见成语“虚左以待”,即是出自《汉书·魏公子列传》,意为突出左位等待所敬重的人。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阶有高低,座次分贵贱,究竟是以左为上还是以右为尊?这种时左时右的变化,引出了对古代位次尊卑问题的思考,下面以古代史料为据,考其究竟。
据《周礼·夏官·司士》,帝王临朝典礼,司士“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各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又据《仪礼·觐礼》:“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同姓西面北上,异姓东面北上。”同姓西面,从主人之位,异姓东面,从宾位。以此据,周代的大致情况是尊左的。且在周前的夏商两代,亦以左为尊。《逸周书·武顺》:“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对于为什么尚左古人释为“天道”,以自然的神秘力量来解释尚左的行为。然而,对左的尊崇到了后世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致情况是尊右的。《史记·谦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于是廉颇愤愤不平,以相如位在其右为耻,欲辱之,后来才有了将相和一段。汉尊右。《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这比较确切地说明了汉代是尊右而卑左的。又“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卒,以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后又有“陵之免丞相,吕太后乃徙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由此可以见得汉人对右的尊崇。魏晋时的情况怎样呢,这可以从《晋书》中得到答案。“晋左丞主室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置吏,急假;右丞掌室内库藏舍,凡诸器用之物,及廪振人租布,刑狱兵器,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事。八座郎初拜,皆沿汉旧制,并集都座交礼,迁职又解交焉。”
汉人尚右,后代又有沿用汉制的,但据此而言古人崇右是不确切的,到了唐左右尊卑又有了变化。《新唐书·志第三十六·百官一》“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可以推测,唐代是尊左的。《全唐诗》中王维有诗《哭祖六自虚》:“国讶终军少,人知贾谊贤。公卿尽虚左,朋识共推先。”《全唐诗》卷三百零三刘商的《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常爱独坐尊,绣衣如雁行。至今虚左位,言发泪沾裳。”《全唐诗》卷三百八十四张籍的《赠殷山人》讲“序居重席,群儒愿执鞭。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显然,在唐代的礼仪中,左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常常以虚左位来留给那些地位较高、受人尊敬爱戴之人。
那么宋代的情况又怎样呢?《宋史·志第一百一十五·职官二》:“绍兴三十二年,孝宗以建王立为皇太子,置庶子,谕德各一人,除右虚左。乾道元年及七年,各置一人。开禧三年,景献太子立,初除左虚右,明年,左右始并置。”宋代尊左,嗣子、职官设左右,以左为尊。李之亮在《<</span>宋史>官称勘误》一文中论述较好,《宋史》卷三八三《辛次膺传》:“迁吏部郎,湖北远判,中途召还。擢右正言。求去,除直密阁、湖南提刑。”李之亮按:“此条言辛次膺自湖北远判召为右正言,恐误,次膺当是召为右正言。”并引《要录》卷一一五:“(绍兴七年十月丙午),荆湖北路转远判官辛次膺行左正言。”同书卷一一八:“(绍兴八年正月丙午)左正言辛次膺直秘阁,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公事。”宋代左正言属门下省,右正言属中书省,左高而右卑。据此,可知宋代承唐,尊左。
蒙古人入主中原,建元。但元朝前不承袭前代尊左,而是尊了右。《元史·志第三十五·百官一》:“太宗始置右丞相一员、左丞相一员。”又“文宗至顺元年,专任右丞相,其一或置或不置。”清钱大昕《十驾斋美成新录·左右》:“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汉人、南人称左榜。亦右为上也。”元朝统治者将人分作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色目人参加的科考试题较汉人、南人易,考虑到后者对科考的精通,故将蒙古人、色目人单独设考,并有相关规定,《元史·志第三十一·选举一》:“蒙古人、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显然,在科考、官场是存在民族差异的。这和《元史》中所载的:“取士以德行为本,试艺以经术为先”是不相符的。
明代元,恢复汉人统治,在尊左还是尊右的问题上又有了改变。《明史·志第四十八·职官一》:“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具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明初尚右,后改尚左,这在《明史》中有确切的记载,无需赘述。
清代,尚左。《清史稿·志五十九·礼三》:“王、公承祭,入景德门,升左阶,位阶上,余入右门,位阶下,俱三跪九拜,不饮酒、受胙,不陪祀。”《梁启超文集·灭国新法论》:“中央政府之有外债,是举中央财权以赠他人也;各省团体之有外债,是并举地方财权以赠他人也。吾诚不忍见我京师之户部、内务府、及各省之市政使司、善后局,其大臣长官之位,皆虚左以待碧眼虬髯辈也。”从梁启超的慷慨陈词中,可见爱国之情切,亦可知左位之尊。
位次的尊卑因朝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在不同的朝代中,却出现了同一种情况,称贬官为“左迁”。《汉书·周昌传》:“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昌为赵相。”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汉代尊右,官位以右职为高,因此左迁是为贬官。后代沿用此语,即使在尊左的朝代亦以左迁为贬谪。《汉书·韩王信传》:“项王王诸侯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杜预传》:“其优多劣少者叙用之,劣多优少者左迁之。”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群司马……”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白、柳二人在诗序中均提到左迁,即贬官降职。唐代是尊左的,这里的左迁是对前代的沿用。另一方面,古代的书写习惯是从右至左,在抄录官位时必先高位而后低职,即官职高者在右(先写),官职低者在左(后写),如遭贬官,职位降低,抄录时由右而迁左,故有左迁之称。这种古代用语的流传沿用使尊左、尊右的问题略为复杂,如明代尊左,却有对尊右用语的沿用。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卢会,凉肝杀虫之药也。凡属肝脏为病,有热者,用之必无疑也。但味极苦,气极寒,诸苦寒药无出其右者。”
诸朝代既有自身对左右尊卑的看法,又有对前代的继承沿用,如古人乘车尚左。《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八:“古人尚右,独乘车尚左,所以然者,古乘车横长,而立乘,故尊者须人护持,而御者立于当中,尊者居左,骖乘从右扶持之,其势顺,易置则不顺也。若兵车则御者居左,元帅居中。兵车法,将居鼓下,故御者在左。”此言不虚,比较明确的说明了古人乘车时的位次情况。综上,在阅读古代作品时,左右尊卑作为文化常识不可不了解,且需根据不同的时代、环境加以区别。
前文提到汉代是尊右的,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鸿门宴的座次安排有如下叙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做,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此处有三个疑问:(1)项王、项伯为主,东向而坐是尊位吗?(2)如果以主位为准,沛公北向坐,位在右,他坐的是尊位吗?(3)亚父南向坐,面南背北是帝王的位置,难道亚父的位次最尊吗?要解决这几个问题,还要简略地谈谈中国古代的堂室制度。古代贵族的居所有堂有室,堂在前,室在后,堂大而室小。堂是贵族们用来议事、交际的场所,室内住人。在堂室中举行礼节活动无外乎两种:一是堂上,二是室内。清代学者凌廷堪在《礼经释例》中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室中坐次的尊卑情况如下:东向最尊,南向其次,再次为北向,最次为西向的位置。以此来为据便不难理解,项羽东向坐,位置最尊,项伯为其叔父,因此亦朝东而坐。沛公北向坐,在项羽、项伯的右侧,并非尊位,其实坐次低于范增。范增南向坐,位次仅次于项羽、项伯的位置。张良西向侍,位次最卑,是陪席的。项羽把项伯、范增置于尊位,而把结拜兄弟放在卑位,显然是对刘邦的无礼蔑视。司马迁以座次的尊卑写出了项羽的心理。一般观点认为,在东向坐的场所,只要不是在堂上,都属于“室中以东向为尊”的类型,这种观点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坐次问题。如《史记·准阴侯列传》:“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井陉口之战,韩信俘获了广武君,请他东向坐,韩信对面施礼求教。又《史记·陈丞相世家》:“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项羽坐陵母于尊位,目的是以礼招降王陵,让王陵知道其对贤士的礼遇。后来陵母伏剑,项羽却烹了陵母,看来项羽的礼贤下士并非真意。上面说了室中的礼仪,下面说堂上的礼仪。堂和室之间隔着一堵墙,墙外属堂,墙内属室。在这堵墙上,靠西边有牖,靠东边有户。堂东、北、西三面有墙,东墙叫东序,西墙叫西序,南边无墙。在堂的北边、室的户与牖之间这块地方有个专名叫依。因此古代即以“南面”(面向南)为称王为帝的代名词。《礼记·曲礼下》:“天子当依而立。”又《仪礼·觐礼》:“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堂上以南为尊。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情况,帝王或国君面南而坐,大臣们面北施礼,之后分立两旁。
古人在朝廷、堂室之中讲究坐次的尊卑,生前如此,死后亦有严格的限制。这一点在古代的昭穆制度中体现较为明显。昭穆制度产生于氏族公社时期,其目的在于严格区分两代人的氏族界限,杜绝近亲婚姻关系的发生。昭穆是指长幼与亲疏的位次,是宗法关系在庙制和墓地制度上的反映。《国语·鲁语》:“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夫祀,昭东也。各致齐敬于皇祖,昭孝之至也。故工史书世,宗祝书昭穆,犹恐其逾也。”《礼记·祭统》:“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又《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古人的宗庙与墓地以辈次排列,据郑玄《禘祫志》,天子的庙堂大致情况如下:第一代神主是太祖,居正中,第二代神主在太祖牌位的左前方,第三代神主在太祖庙右前方与第二代相对,第四代神主在二代前,第五代神主在三代前与四代相对,第六代神主在四代前,第七代神主在五代前与六代相对。这就是七庙,因太祖庙居中,左为昭,右为穆,也叫昭穆制。诸侯、卿大夫、士等庙位的排列原则与天子的庙堂大致相同。《礼记·大传》:“旁治昆弟,合族食,序以昭缪(穆)。”可见,族人的祭祀、赐爵、宴饮等活动也是以昭穆为次序的。如有祭祖活动,则按“神主之位东向,尸在神主之北”的位次,始祖居中,东向,位次最尊,昭穆位于左右两侧,祭拜者西向跪拜,位次的排列大体类似室中的情况。
中国古代社会是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左右及位次的尊卑无时不体现在帝王将相以及百姓的生活中,只有理解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才能发扬光大之。
→ 时期 |
夏商周 |
春秋 战国 |
汉 |
魏晋 |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
尊尚 |
左 |
右 |
右 |
右 |
左 |
左 |
右 |
初右 后左 |
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