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粗成四字,诲尔童蒙
(2018-06-23 05:26:59)粗成四字
译文:谨将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删繁就简,化为四个字,以供参照。
注释:“粗”在这里既表谦虚,又含有简约的意思。
点评:四言诗要数《诗经》最美,那个时代虽然已经过去,关关雎鸠的声音,千载而下,依然动人。成语典故主要以四言的形式存在,不仅易于记诵,更可以由此领略汉语的韵味悠长:平平仄仄可以在四个字的节奏中舒展跳跃,盛衰浮沉在四个字中显得抑扬顿挫,悲欢离合可以在这四个字中从容演绎,酸甜苦辣在四个字中别具滋味。四个字,其实不过是一个独幕剧,但成百上千个这样的画面连起来,就是一部人间正剧。对,是正剧,悲喜交加,美丑立判,令人不敢骤然看破,但又情不自禁反复去诉说。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由明代万历年间萧良有编纂。萧良有在当时有很高的学术声望,曾担任国子监祭酒——当时最高学府的校长。由这样的人物来亲自撰写,可见此书的重要程度。后来又有一位学者杨臣诤,修订充实了此书,同时将书名点化得神采奕奕。《汉书》曾记载西域有四种宝马:“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佛家亦有“良马见鞭影而飞驰”之语,一匹训练有素的良马,是不会等到鞭子抽到屁股才开始飞奔的,它在望到鞭影的一瞬,就已疾驰而去。那些能够举一反三、见微知著的人们,就像龙文见到鞭影一样,轻轻一点,即刻明白。触类旁通,自然要比两脚书橱高明;而未雨绸缪,当然也远远胜过亡羊补牢。
自近代以来,除了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外,学者对旧日的经典进行了新的诠释,使其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先人的精神气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也因此能够传承下来。如王国维辑校《仓颉篇》、章太炎重订《三字经》,今人又有周谷城等为此事业奔走鼓吹。《龙文鞭影》按韵部编排,诚然利于记诵,但该书是横向的、共时的,难以从中看出历史的脉络,因此我又将陈振江主编的《二十六史典故辞典》做为纵向的参照,这部辞典正是按朝代的先后编纂而成。纵横交织,历史的面目可能会更清晰。
诲尔童蒙
译文:通过将这样的四字句按韵律编排起来,以指导儿童,使其渐渐开明。
注释:诲,指导的意思。童蒙,这个词有点意思。《易经》有句:“六五,童蒙,吉”、“蒙以养正,圣功也。”这里的“童蒙”指的是一个被视作吉利的卦象,此卦象意在说明:只有虚心才能获得真知,才能使生命臻于完善。《淮南子》:“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羡乎情,而言不溢乎行”;这个词也被写作“瞳矇”,如《论衡》:“纯德行而民瞳矇,晓惠之心未形生也”,这两部书里的“童蒙”是指人生处于混沌纯朴的阶段,还不懂得机巧功利;《文心雕龙》谈到人们在借鉴《楚辞》的文学经验时说到:“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香草”是指君子,“童蒙者拾其香草”意思是指:未分善恶的儿童,主要从《楚辞》中学习如何树立良好的品德。《龙文鞭影》里的这个“童蒙”,应包含以上所有这些“童蒙”的意思:要虚心求学,这是进步的前提;要看清人世的机巧,这并不是为了效仿,而是防止落入陷阱;要学习做一个好人,这个好人不是指乡愿,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够自觉地承担。
点评:儿童的心灵尚处于未开化的状态,在这初始的状态,生命向各个方向展开,充满不确定性,具有无限的可能。对于一个儿童来讲,其所吸收的知识是被动的,还不具备鉴别的能力。最要紧的是让其学习到均衡的、基础的知识,这个时候不宜专门让其修习一门,如果其出现对某一方面特别的爱好或擅长,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如果还没有,也不用急。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要培养孩子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一定要有主心骨,哪怕最初的判断是稚嫩的,也要充分地鼓励。童年的时光何其宝贵,不仅要玩好,更要进行适当的启蒙,这样才能做到起点高、平台好,日后发扬蹈厉,才有足够的底气。进入知识型社会,更不能有懈怠,这个时候更要看功夫、看效率。曹吉利尝言:“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学习是一生的事业,有志者自当持之以恒!
不仅在这个阶段,在人生的其他时刻也须明白:要懂得平衡、懂得节制,懂得把握生活中的度,懂得依循生命中的法则。这种法则,《中庸》里称之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三国时刘邵在《人物志》中曾写道:“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这也正是《论语》中孔子所谓“绘事后素”的意思。中节、应节自然好,但更可贵的在于,能够通过试错来不断进步,就像一个孩子学习走路一样,而这种试错,当然也必须在可控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