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最愤世嫉俗的一首词: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
(2018-05-25 06:41:04)五代两宋词人众多,也不乏堪称一代词宗者。若要为每个词宗排出个名次来,却着实为难。词帝李煜、词仙苏东坡、风流才子柳永、第一才女李清照、词中之龙辛弃疾……诸多名家,各有千秋,也都为宋词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更何况读者各有偏好,实在难分高下。
单说词中之龙辛弃疾,继承了苏东坡以诗为词的主张,更进一步地以文为词,使的词之语言更为灵活、题材更为深广,抒情更加自由。再兼其豪放不羁、慷慨激昂的词风、热血爱国的情怀,使得辛弃疾词自成一家,时人后人纷纷效仿,连王国维都曾说“南宋词人,堪与北宋词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辛弃疾)耳”!,单以对宋词发展的影响而言,辛弃疾当在前五之列。
辛弃疾词作风格是与其所处的时代和经历息息相关的,自靖康事变、宋室南渡后便偏安一隅,任由北方半壁江山沦陷。在这般大背景之下,南宋士人多心怀热血报国之志,但朝廷却屈辱求和、打压主站派。故而南宋整体词风也多豪放、也多悲壮,甚至多有愤世之作。辛弃疾的词风便是在这屈辱的时代和壮志难酬的经历下产生的。
譬如下面这首词,便是辛弃疾一心报国却被排挤打压之下满腔悲愤而作,可以说是一首愤世嫉俗之作,词中甚至骂尽人间、骂尽古今:
鹧鸪天
序:寻菊花无有,戏作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归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事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从这首词小序中可知辛弃疾寻赏菊花不得而作,然而词中起句却劈头而骂“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人间都是“臭腐场”,骂的是奸佞专权、骂的是巴结钻营、骂的是屈辱求和、骂的是奸人嚣张,骂遍了整个世间的丑恶。而下一句“古今惟有酒偏香”,只有酒是香的,那么承接上句,自然意为古今除酒之外尽是“臭腐”,可谓骂尽了世间又骂尽了古今!后两句“自从归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情调一转,开始说归隐山林后的喜悦,与对世间古今的厌恶可谓是鲜明的对比。
下阕笔锋再次一转,开始合“菊花”之题,“黄花何事避重阳”一句说菊花不开正合序中“寻菊花无有”!紧接着则自己作答“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菊花经霜方有傲骨,既是赞美菊花品格之高,也是自比菊花,傲骨高洁,不与世俗丑恶同流合污!同时又暗喻自身被排挤贬谪,“经霜”之后,方才“烂漫”!
辛弃疾的这首词可以说充满对世间丑恶的愤恨之情,大有不吐不快的发泄之意。开篇读来,便觉酣畅痛快,令人瞠目,不平之气,可谓溢于言表!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上片叙写人间是“臭腐场”,词人欲远务之;下片“寻菊花”,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赞美菊花的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鹧鸪天
寻菊花无有戏作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作品赏析
辛弃疾的词,大多即景抒情、咏物言志,他的这首《鹧鸪天》也不例外。自从南归之后,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权的重用,报效国家,恢复中原,展露才干,但没想到他的这些志向不仅未能实现,反而遭奸臣谗害,落得被迫过上闲居生活。他虽寄情山水,但仍时常流露出一股愤愤不平之气。此词虽题为《寻菊花无有,戏作》,但整个上片都未直接接触题目,只是愤世嫉俗之情的抒发;就是下片,对题目说来,也只是点到而已。
此词上片开头两句:“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仿佛凭空而来,却又发自心灵深处,是饱经风霜,到过了庙堂官场、都会边疆,目睹了官场丑恶之后的十分痛苦的总结和极端厌恶的心态。在辛弃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惯了当时投降派掌权,正人君子遭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故斥官场为“臭腐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掩鼻”二字,本于《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充分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正因为面对的是“臭腐场”,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忧”。“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说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人间”与“古今”连用,即空间与时间结合,横与纵交织,意谓不仅眼前的“人间”是“臭腐场”,“惟有酒偏香”,而且从古到今,莫不如此。接着“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两句,情调一转,由对“人间”深深的厌恶,变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云烟畔”,指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这里依山临水,云烟缥缈,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写词人闲适潇洒的生活和志得意满的情愫。他在闲居铅山时所作的词,多有类似语句。
上片叙写人间是“臭腐场”,词人欲远务之,从而为下片“寻菊花”作了铺垫。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转入正题。前两句点“寻菊花”,后一句明“不见”。“老伴”,据另一阕《鹧鸪天》(翰墨诸公久擅场)的题目可知,当为“吴子似诸友”。“共秋光”,共享秋光。古人多用“秋光”来表现菊花。如杜甫《课伐木》诗说:“秋光近青岑,季月当泛菊。”张孝祥《鹧鸪天》词说:“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解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因而“共秋光”,即隐含了“寻菊花”之意。“黄花”,即菊花。“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结尾两句:“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是说菊花的开放,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这只是字面意思,实际是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赞美菊花的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观全篇,这首词虽写法不合常规,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题作文,而在借题发挥,表现他愤世的情怀和如菊的品格。
最绝情的分手词:有一种深爱,叫做不再联系
卜算子·赠妓
宋代:谢直
双桨浪花平,夹岸青山锁。你自归家我自归,说着如何过。
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将你从前与我心,付与他人可。
这么绝情的诗,即便是口舌之间缠绕一遍,都觉得浑身冰冷,心碎了一地。
南宋的谢希孟,活脱脱一个北宋的柳三变的翻版。他是大思想家陆九渊的弟子,是才华横溢的学子,也是放荡不羁的诗人,日日流连妓院。
这世间的爱情千千万万种,他的心总不过是一阵风。一个风流才子,一个美貌歌妓,情投意合,郎情妾意,生死相许。这样的故事,在古代也是泛滥到了极点。这场
爱,虽然不算轰轰烈烈,却也足以肝肠寸断。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爱疯了。当“鸳鸯楼”建起来的时候,那么多名士美人都在揣测:谁是?谁是这么幸运的爱人?
那个姓陆的歌妓成为世间最幸福的女人。之后,她便是鸳鸯楼的女主人。自此,鸳鸯楼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也算是当日寻常了。
这样的日子并未长久。一日,谢希孟突然想家,便不辞而别,悄然归去。陆歌女发现后追到江边,饮泪痛哭,谢希孟便写下这首分手诗。
而今别去,不复相见。我把你删除了我的全世界,你也勿念我。原来说好的爱情,终是随风成尘了。
或许,转身是为了忘却,可是,转过身,却发觉,有一种撕心裂肺叫做思念。不喊痛,不一定没感觉,是痛太深,淹没了所有的回声。不联系,不代表忘却,有一种深爱叫做不联系。
从此,我将一个人,独自守在我们曾经约定的地方,独自徘徊在我们曾经初相遇的地方,只为保留我们曾经的回忆,只为珍藏我们曾经的浅浅遇的美好。从此,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我的心遗落在你的城。
从此我将一个人,独自守在寂寞的城堡内,沉默在风里,沉默在一个又一个的季节里,沉默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里把你碎碎念。有一种深爱,叫做不再联系。
前一篇: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后一篇:世界上最短的诗,只有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