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白,除了会写诗,以“诗仙”的名头稳坐唐诗界头把交椅之外,身上的第二个标签大概就是“喜欢喝酒”。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感觉这货一辈子就没清醒过,每天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去喝酒的路上。
得意的时候喝:“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失意时候也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一个人时候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两个人更得喝:“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来来来,喝完这杯,还有三杯。
李白一共流传下来900多首诗(还有100多首不确定,疑似伪作),跟喝酒有关的就占了足有200首,可以说是非常敬业了。
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这货创作之前必须多少喝点才能有灵感,要不然,一首诗也写不出来。所以,为了大唐诗歌的繁荣,李白同志把自己的毕生精力乃至宝贵的生命都贡献给了喝酒事业。《旧唐书》记载,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死时年仅61岁。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李白的酒量到底怎么样?
怎么样?这么说吧,写诗咱不行,要论喝酒,不谦虚地说,我能喝三个李白你信不信?
1.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的这首《饮中八仙歌》,描写的是当时首都文艺界八个大咖酒后的醉态。
想必那天文艺座谈会之后的酒局杜甫也是参加了的,只不过作为一个诗坛新秀,在众位老师面前,只负责续茶倒酒招呼服务员,基本上没咋喝。一桌人皆醉我独醒,所以才有机会把当时的混乱场面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八个人中,贺知章年龄最大,时任政府秘书监一职,反正快退休了,啥也不怕,喝了多少不知道,喝完坚持要酒驾,谁也拦不住:交警算个球!结果,“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没跑出去多远就一头栽进井里,在水里睡着了;
汝阳王李琎,那是唐玄宗的亲侄子,正宗的皇亲国戚,明知道下午还要见领导,依然喝了三斗酒:“汝阳三斗始朝天”,基本不影响述职;
左丞相李适之,每天光喝酒就得花费一万多块钱(估计那天应该是他结的账),喝起酒来,“饮如长鲸吸百川”,大杯子直接往嘴里倒,喉咙都不带咕咚的;
书协主席张旭,三杯之后照样笔走龙蛇,四个大字:“鸿浩之志”,引来满堂喝彩。“
张旭三杯草圣传,挥毫落纸如云烟”;
最牛逼的是焦遂,自由职业,反正下午也没事儿,放开怼吧!“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连喝五斗,照样口若悬河,一点儿不耽误跟别人吹牛抬杠。
三斗、万钱、三杯、五斗,到底喝了多少,咱们用数字说话。
再看诗中对李白的描述:“李白斗酒诗百篇”。说明白,到底是几斗?别人不清楚,你杜甫心里还不清楚吗,都是睡过一张床,盖过一条被子的人。
以他们二人的关系,如果李白喝了三斗,杜甫一定会写“李白三斗诗百篇”,一定是这样。含糊其辞地说:“斗酒”,只能说明一点:李白当时只喝了一斗。喝完就彻底歇菜,直接在人家饭店睡着了,怎么也叫不醒,你趴他耳朵边喊:“赶紧起来吧,皇上召见你呢!”那也不管用,“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我分析,李白很可能是八个人中酒量最小的。
2.
那又怎样?就算我们家老李只能喝一斗,那也不少了呀,一斗啊,你行吗?
这就要涉及一个特别专业的问题:唐代的一斗酒到底有多少?
斗,作为计量容器,主要装粮食,如果一定要用来盛酒,我查了一下资料,大概能装差不多15斤。
我们先别管他们喝的是啥酒,就算是水,一斗15斤,李白或许能喝下去,可《饮中八仙歌》里,汝阳王喝了三斗,焦遂喝了五斗,你觉得可能吗?
也就是说,李白和他的朋友们不可能用那个盛粮食的斗来喝酒。事实上,古时候,喝酒有专用的斗。
这种斗有多大?
《春秋公羊传》中有这样的描述:“公怒,以斗击而杀之。”
《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对张良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予亚父。”
由此可见,斗这玩意儿既可以随手拿起来当作武器,也能随身携带,体积一定不会太大。
从目前出土的商周、汉代和唐代青铜斗来看,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其中,唐代青铜斗的容量,差不多能盛半斤酒。
对,成天咋咋呼呼哭着喊着要喝酒的李白,其实也就是半斤的量。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吹牛逼谁不会,还三百杯,估计三杯就撂倒了。这跟“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
玉盘珍羞值万钱”一样,就是那么一说,专业术语叫夸张,不能当真。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喝酒不咋地,劝酒倒是一把好手。把人家喝晕了,等结账时候叫服务员,“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真尼玛够豪爽的,一点都不心疼。为啥?因为不是他自己的,那是人家丹丘生的马和裘皮大衣。
李白喝多了真不让人省心,要么吹牛逼:“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算个球!
要么耍大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你咋不上天呢?
要么倒头就睡:“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还带往外撵人的。
说好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呢?说好的“高吟大醉三千首”呢?先醒醒李老师,诗呢?
写诗是吧,稍安勿躁,立等可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哎呦,不错哦!
可是,本来挺好一首诗,递给贵妃的时候,非要趁着酒劲儿摸人家杨玉环小手一下。
卧槽!大哥的女人你也敢碰?!唐玄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没多久,就把李白赶出了长安。
要不是因为酒后无德,以李白的才能,仕途怎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3.
如果是50度的白酒,半斤下肚,你说个醉话摸个小手啥的,也还说得过去,都是经常喝酒的人,喝多了谁还没办过点儿丢人事儿对不对。可问题是,唐朝时期,酿酒采用的是自然发酵的传统压榨法,这种酿造工艺酿出来的酒,度数基本在3度到15度之间。这种酒,才半斤你就成这样,怎么好意思说自己会喝酒?怎么好意思在酒场上混啊?
那么,唐朝时候,大家喝的都是什么酒?
最常见的是绿酒。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这首诗里说的酒就是绿酒。所谓“灯红酒绿”,在唐宋时期,不管清酒还是浊酒,基本都是绿色的,价格相对便宜,属于低档酒。武松在景阳冈一口气连喝18碗,鲁智深抱着坛子咕咚咕咚喝的就是这种,度数跟你昨天晚上对瓶吹的啤酒差不多。
再好一点的是黄酒。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这首诗写的就是黄酒。黄色,说好听点儿叫琥珀色,采用粮食发酵,为我国自主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历史悠久,口味独特,价格适中,属于中档酒。
最好的是红酒,也就是葡萄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自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把这种酒带回中原以后,很快成为上流社会餐桌上最时尚的饮品。此酒口感香醇,回味悠长,价格相对较高。
当然,这也是李白的最爱。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李白作为诗坛领袖,文化名人,肯定不缺钱,价格再高也喝的起。平时能坐在一桌吃饭的,不是皇亲国戚,政府官员,就是诗坛好友,社会名流,在喝酒方面,这些人绝不会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我估计,喝的一定是高档葡萄酒。
白酒呢?茅台五粮液啥的不行吗?都还没生出来呢大哥。高度白酒,也叫蒸馏酒,直到元朝才引进到我国,真正流行已经是明清时期了。
葡萄酒的酒精度通常在7度到15度之间,如果不用我买单的话,放开了我能怼一瓶半。所以我说,就李白那半斤酒量,不是吹,我至少能喝他三个。
爱喝酒跟能喝酒,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不光是李白,总体来说,古人在酒量方面,绝对比不了现在,别看古装剧里那些人喝得怪猛,左一碗右一碗的,都是低度酒,你给他整瓶白的试试。
数能喝人物,还看今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