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祖父死了的时候
(2018-04-15 07:10:34)《祖父死了的时候》
祖父总是有点变样子,他喜欢流起眼泪来,同时过去很重要的事情他也忘掉。比方过去那一些他常讲的故事,现在讲起来,讲了一半下一半他就说:“我记不得了。”
某夜,他又病了一次,经过这一次病,他竟说:“给你三姑写信,叫她来一趟,我不是四五年没看过她吗?”他叫我写信给我已经死去五年的姑母。
那次离家是很痛苦的。学校来了开学通知信,祖父又一天一天地变样起来。
祖父睡着的时候,我就躺在他的旁边哭,好象祖父已经离开我死去似的,一面哭着一面抬头看他凹陷的嘴唇。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象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铁丝绞住了。
我联想到母亲死的时候。母亲死以后,父亲怎样打我,又娶一个新母亲来。这个母亲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疏远了,生人一样。
“到院子去玩玩吧!”祖父说了这话之后,在我的头上撞了一下,“喂!你看这是什么?”一个黄金色的桔子落到我的手中。
夜间不敢到茅厕去,我说:“妈妈同我到茅厕去趟吧。”
“我不去!”
“那我害怕呀!”
“怕什么?”
“怕什么?怕鬼怕神?”父亲也说话了,把眼睛从眼镜上面看着我。
冬天,祖父已经睡下,赤着脚,开着纽扣跟我到外面茅厕去。
学校开学,我迟到了四天。三月里,我又回家一次,正在外面叫门,里面小弟弟嚷着:“姐姐回来了!姐姐回来了!”大门开时,我就远远注意着祖父住着的那间房子。果然祖父的面孔和胡子闪现在玻璃窗里。我跳着笑着跑进屋去。但不是高兴,只是心酸,祖父的脸色更惨淡更白了。等屋子里一个人没有时,他流着泪,他慌慌忙忙的一边用袖口擦着眼泪,一边抖动着嘴唇说:“爷爷不行了,不知早晚……前些日子好险没跌……跌死。”
“怎么跌的?”
“就是在后屋,我想去解手,招呼人,也听不见,按电铃也没有人来,就得爬啦。还没到后门口,腿颤,心跳,眼前发花了一阵就倒下去。没跌断了腰……人老了,有什么用处!爷爷是八十一岁呢。”
“爷爷是八十一岁。”
“没用了,活了八十一岁还是在地上爬呢!我想你看不着爷爷了,谁知没有跌死,我又慢慢爬到炕上。”
我走的那天也是和我回来那天一样,白色的脸的轮廓闪现在玻璃窗里。
在院心我回头看着祖父的面孔,走到大门口,在大门口我仍可看见,出了大门,就被门扇遮断。
从这一次祖父就与我永远隔绝了。虽然那次和祖父告别,并没说出一个永别的字。我回来看祖父,这回门前吹着喇叭,幡杆挑得比房头更高,马车离家很远的时候,我已看到高高的白色幡杆了,吹鼓手们的喇叭怆凉的在悲号。马车停在喇叭声中,大门前的白幡、白对联、院心的灵棚、闹嚷嚷许多人,吹鼓手们响起呜呜的哀号。
这回祖父不坐在玻璃窗里,是睡在堂屋的板床上,没有灵魂的躺在那里。我要看一看他白色的胡子,可是怎样看呢!拿开他脸上蒙着的纸吧,胡子、眼睛和嘴,都不会动了,他真的一点感觉也没有了?我从祖父的袖管里去摸他的手,手也没有感觉了。祖父这回真死去了啊!
祖父装进棺材去的那天早晨,正是后园里玫瑰花开放满树的时候。我扯着祖父的一张被角,抬向灵前去。吹鼓手在灵前吹着大喇叭。
我怕起来,我号叫起来。
“咣咣!”黑色的,半尺厚的灵柩盖子压上去。
吃饭的时候,我饮了酒,用祖父的酒杯饮的。饭后我跑到后园玫瑰树下去卧倒,园中飞着蜂子和蝴蝶,绿草的清凉的气味,这都和十年前一样。可是十年前死了妈妈。妈妈死后我仍是在园中扑蝴蝶;这回祖父死去,我却饮了酒。
过去的十年我是和父亲打斗着生活。在这期间我觉得人是残酷的东西。父亲对我是没有好面孔的,对于仆人也是没有好面孔的,他对于祖父也是没有好面孔的。因为仆人是穷人,祖父是老人,我是个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里。后来我看到新娶来的母亲也落到他的手里,他喜欢她的时候,便同她说笑,他恼怒时便骂她,母亲渐渐也怕起父亲来。
母亲也不是穷人,也不是老人,也不是孩子,怎么也怕起父亲来呢?我到邻家去看看,邻家的女人也是怕男人。我到舅家去,舅母也是怕舅父。
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我饮了酒,回想,幻想……
以后我必须不要家,到广大的人群中去,但我在玫瑰树下颤怵了,人群中没有我的祖父。
所以我哭着,整个祖父死的时候我哭着。
【赏析】
《祖父死了的时候》是一篇追忆散文,纪念的是疼爱萧红的祖父。萧红出生于1911年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本名张乃莹。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萧红八岁时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命运多舛,曲折的一生只度过了短短31年,于1942年病逝在战火纷飞的香港。她的人生轨迹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童年时期:在祖父的余荫下度过了一段还算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离家出走时期:为上高中并逃婚,与表哥离家出走求学。被强迫退学回家后,逃出监禁在外流浪。迫于生计投奔包办婚姻中的未婚夫并同居怀孕;与新文学左翼作家萧军快乐并痛苦的爱情经历;与端木蕻良结婚移居香港,晚景凄凉病死于香港。
萧红骨子里是一个拥有抗争精神和平等女权意识的现代女性,可惜她生在了二十世纪初的那个年代。这一点,从她的作品剥离了时代局限的左右尺度和普遍关注社会底层人群有所体现。这在当时,无论是从文学性上还是思想层面,都是超越时代的。晚年时,她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
童年和少年时期,在祖父的照应下,她度过了比较温暖的时光。因为上学,让她一个女孩子过早拥有了能够独立看世界的眼光。所以她要上高中,她要反抗家里的包办婚姻。最终他没有抗争得过世俗的旧势力。她被迫订了婚,被迫从上了一半的高中退了学,被囚禁在家里。那时候,她的祖父已经死了。父亲待她冷漠得如同一件随手可弃的工具——因为在那个时代,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这样的思想才是主流。这从他的母亲才死了4个月,父亲就另娶了一个女子可以看出。
不过,她又是个矛盾的人。她明明是要逃避包办婚姻,却又最终投奔自己的未婚夫,并和他同居怀孕。而他的未婚夫,也是个不简单的人。也许并不是世人眼中的纨绔子弟和负心人,把已经怀孕数月的萧红抛在寄宿的旅馆不辞而别。因为他确确实实是失踪了,或许是始乱终弃跑了,但也能是死于战火中了。谁又说得清楚,没有任何史料的佐证,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未解之谜。
至于和萧军的一段感情经历,读过《欧罗巴旅馆》的读者,可以体会得到萧红的深情——即便在二人已经分手之后。而萧军也是爱萧红的。如果他不是一个动辄拳脚相向大男子主义者,如果萧红不是生在二十世纪却拥有现代女性平等思想,他们两个或许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惜命运总是摆布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摆布。所以最终他们还是分手了,萧红嫁给了性格懦弱无能的端木蕻良。这样的一个奇葩男子,无怪乎要一辈子活在萧红的阴影中了。既然知道了爱人的过往,要么不要接受,要么就好好过下去。在萧红生命的最后那段时光,身为丈夫的端木蕻良究竟在哪里呢?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四大才女中的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这句话出自于谁人之口,如今已不可考了。不过,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过萧红,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评价她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
关于萧红的文学艺术成就,大概是她开创了散文体小说的写作先河。在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中》,这种散文化叙事的写作方式,描绘出了一幅生动鲜活的东北乡土生活长卷。这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也许并不鲜见,但在当时那样的时代中,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她的作品跨越了时代,没有那种生涩的、格格不入的脱离现代人阅读欣赏视野的东西。因为她的作品从人性出发,始终坚持独立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在今天读来依然真实、感人。这足以奠定她在中国文坛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