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沈约: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2017-09-23 07:17:46)
悼亡诗    南朝·沈约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去年秋天的十五月亮,今年秋天又照着雕梁;今年春天的兰蕙芳草,明年春天还会吐出幽香。悲哀的是人类生命的规律不同,不能像月缺复圆、花落重开一样,一旦生命凋谢,人生就永远消亡。人死后,生前用的帘幕屏障随之用于烧祭或撤去,新的帷帐代替了它们的地方。浮尘蒙蔽了虚设的座位,孤独的帘帐覆盖着空空的床。虽然知道万事都有尽头,人亡物空本是规律,可还是令活着的人徒增忧伤。
作品赏析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去秋十五的圆月,几经圆缺,今秋圆月依然高高挂在天幕,如水的清辉还和去年一样,透过窗棂,洒落房内。今春逗人喜爱的兰花蕙草,经夏而秋,经秋而冬,无不枯萎,可是来年冰化雪消,它们还会同去春一样溢香吐艳,为春日添色增辉。“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然而,人毕竟与“三五月”、“兰蕙草”不同。月缺了,还有再圆的时候;花枯了,亦有重放的一刻。而一个人的生命一旦终结,却永远不会有再回来的时候。首六句以春花秋月反衬人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花前月下,又该逗引起诗人多少美好的回忆,同时又会给他带来怎样的伤感之情!秋月照房,从前与妻子生活于此,入则成双,出则成对;而今月色依旧,自己却凄清孤独,孑然一身。春花吐芳,光艳照人,不由得想起妻子的容光,曾经多少回携手花丛,流连观赏;如今花色依旧,人面不在,心绪全无。诗人触景慨叹“人道”,有说不尽的凄凉感伤。
“屏筵”四句,有室外转写室内,由自然景物转写日常用具。“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筵,坐具。“屏筵”、“幔席”,都是妻子生前用过的物品。屏风、坐席,物在人亡,徒然虚设;而幔席之类,已非昔日,皆已更换。再看看亡妻生前常坐的坐具吧,已被游尘所封;而睡过的床榻,则被一顶孤伶伶的帐幔空荡荡的罩着。“屏筵”两句,一“空”、一“更”,已注入诗人感伤之情。“游尘”两句特拈出亡妻生前用得最多的坐具与卧具加以铺写。游尘掩座,实非一朝一日,妻子亡去已有相当长的时日了,然而诗人仍原封不动地将它们摆在那里,甚至连帷帐还高高地挂着,她依然留在他的生活中,依然留在他的心上,多么深的一片眷恋之情啊!然而,事实毕竟是无情的,座是虚的,床是空的,物是而人非,再也见不到她的一颦一笑,再也听不到她的一言一语。四句将房室写得非常凄凉,而房室的凄凉,也正是诗人内心的凄凉。结二句,“万事无不尽”,束上四句,写逝者;“徒令存者伤”,写生者,落笔己身。亡妻撇下生者而去,空使活着的人对物伤情,有诉不尽的孤独和悲哀。
诗的后半部分,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
全诗十二句,六句一节。每节前四句叙事写景,后二句抒写伤情。春风秋月,婉曲有味,蕴意颇深;室内铺叙,用笔细腻,景中有情。“悲哉”、“万事”数句,抒写哀情,则由肺腑倾泻而出,真率诚挚,悲切苍凉。全诗不事雕琢,也不用典故,明白如话,对亡妻的一腔深情自然流出,颇能打动人心。
沈约诗最大的特点是“清怨”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沈约的“清怨”之风。沈约这首悼亡诗对后世以离别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大的影响,把南朝之前类似作品的哀而不伤(如潘安《悼亡诗》)的境界真正推向哀伤并茂的新境界。

沈约: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一个诗人,首创永明体,山水留白,哀悼尤甚。

一个史者,开辟新记法,呕心沥血,著书立说。

一个臣子,三朝为官,八友为伴,勤恳为民。

是的,这三种人皆是他一人,这一生虽短,笔墨却浓。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唯有他一人心怀悲悯,独行于天地,却因嫌隙郁郁而终,甚觉心疼。

知道这样一个清冷的词人,却是诸多缘由,机缘天定,亦是欣喜相逢。

李煜的词中“沈腰潘鬓消磨”一句,明代诗人夏完淳的“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历史书里的“江东之豪,莫强周、沈”,这说的都是他,是了,他应是一个锦衣玉食的贵族少年,美貌似潘安,鸣钟而食,珠环翠绕,声名在外。

可惜,他这一生也未曾享有这样的奢华,勤勤恳恳,为国为民,然,国不由它,更迭换代,兴衰皆是转瞬间,其中凄苦自不必言说。

01

沈约,字休文,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南朝宋淮南太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显赫的家势,时局动荡,自是难以维系,父亲元嘉末年被诛,大势已去,一贫如洗。

宋帝诛杀全族,唯有十岁的他与母亲逃过一劫,在山野之间东躲西藏,遇到后来的大赦,才出来与人交际,如常人般生活。

他虽孤贫流离,却也笃志好学。境遇之差别,家族之兴衰,对他,亦是一种打击,骄傲,自尊,让他如烈焰般渴望学识,是的,权势与地位,学识与名声,男儿志气一展抱负应是如此的,这渴望焚心裂骨,日夜不倦。

少时白天读的书,夜间定要温习,青年的他,博通群籍,才华横溢,从弱冠之年到华发生雪,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写成一部《晋史》,却未能流传。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南朝这样一个分裂的时代,生于此时,是文学之幸却是人生之不幸。

自东晋权臣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于他,刘宋建立,南朝开始,其后萧齐、萧梁、南陈三朝相继而立,便是这南朝的格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人亦如浮萍,沉浮随水流,丹心难以照汗青。

他历仕宋、齐、梁三代,在宋时为记室参军,誊写书信。在齐时,为文惠太子清点书籍,看守馆藏。后与范云等人助萧衍成帝业,在齐时为太子少傅,诲人不倦。不论他在哪里,从这怎样的官职,他皆是一袖清风,笔墨留白,在诗书间看尽人间事。

02

他喜欢以文会友,以文学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与谢脁等人称“竟陵八友”。

他嗜书如命,酷嗜典籍,藏书极富,晚年聚书至万卷,为京城之首。

他以史为鉴,《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皆一笔一字亲著,然只有宋书留于后世。

一个有血有肉的,复杂的人,也是他,诗词之中清冷的,孤寂的,哀愁的,也是他。是啊,一生飘泊,坎坷不平,悲凉的才子,落寞的美少年,哪一个都是真实的他。

《登玄畅楼》
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凌风谢,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作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悼亡诗》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这三首词亦是他的代表作,山水词,悼亡词,皆有哀愁之意。

也是,生不逢时,竟陵八友相继去世,生于生长于情,寥寥无几。他才艺双绝,勤勉一生,事必亲躬,却受梁武帝的猜忌,生了嫌隙,一生抱负未展,史书未著完,如何不悲?

沈约,只能孤身一人,纵情山水之间,感时伤世,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

以我径寸心,从君千里外。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曾经指点江山万里,征战沙场的豪情,在时间的消磨之下,一点点消散了,徒留哀思存于诗词。

      《题沈隐侯八咏楼》
        崔颢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
  登临白云晚,留恨此遗风。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是了,青史古人空,故人何处留?大抵提到永明体,八咏楼,宋书志,四声八病才会想起这样一个人罢。

《南史·沈约传》:(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深觉悲凉。


作者:柳之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