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5,908
  • 关注人气:4,2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智慧——梁永安教授语录(转)

(2017-09-15 07:49:52)
标签:

转载

孤独是一种合理的存在
褪去了物质、世俗的挤压和社会强施的种种附加值
——So if you cannot resist it, try to enjoy it.

大量小说、电影中的爱情内核贫乏、庸俗
却拥有众多的拥护者
这不是作者的问题
而是受众的问题
当一个人无法拥有更广阔更切实的世界的时候
当内心与原始自然远离而悬浮的时候
他便只能在自己的幻想里折腾
还乐此不疲
现代人普遍具有的焦虑
导致他们在虚无中挣扎
但越这样就越达不到更广阔的境界
优秀的作品就是要突破庸俗表象而抓住生命本质
——对于如今市面上充斥的校园青春小说、批量生产的言情电影

 

人归根结底有两种生活态度:
超越的精神的
世俗的现实的
两种都没有问题
最怕的就是同时活在两个逻辑里
夹缝中游移求生
——绝对是真理啊~!

 

 

思想可以复杂
但信念必须单纯  坚定  清晰
这就是纯粹的力量
——执着和偏执  很难分清 


在知晓结果之前 
谁能保证自己所坚持的是“信念”而不是“妄想”呢?

中国缺乏“公共知识分子”
总仰赖着制度和政治的一致性来梳理这个社会
所以历代杰出的知识分子都是孤独的漫游者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真伟大……

 

现代中国有最好的静态文化(历史沉淀)
但没有足够好的动态文化
——什么是动态文化?自己想~

 

当代中国文人写作都像在赶场
从一个历史场景匆匆赶到另一个
速写型的文字很多
但都不是真正的文学
真正的文学产自成熟的社会
——研究文学大半辈子  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

 

传统社会有明确的“对”与“不对”
而现实社会对于“对”已无法确证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人

没有地狱就没有天堂
故构造地狱  构造底层
以此让外人获取幸福感
——想到一句话:施与同情是为了获得自身优越感


很冷酷  但是不无道理

信念刚崩溃时会有痛苦感
但痛苦之后便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到了最后就会激发出游戏心态
而游戏心态或者说娱乐精神

或许可以陪伴人们度过这难熬的骄纵时代
——说的是贾平凹《废都》中的主人公

 

看得出梁非常赞赏这部小说以及改编的电影

有一些人总是急于在另一半身上找到自己所期待却又缺乏的东西
但是互相都处于枯竭状态
于是徒剩悲哀
两个精神上赤贫的人  同病相残
——说的是王朔《过把瘾就死》

 

人拥有这个世界的方式不取决于视觉表象
所以常常会在喧闹中看到荒凉
人在现实生活中为琐碎的点滴喜怒哀乐
但一旦超越了这种世俗的点滴
也就丧失了幸福
——最可怕的是  一旦超越了  就万劫不复  再也回不到原初的状态

 

一个女性
试图勉力支撑起内心世界的荒凉孤独与外表的光鲜独立之间的平衡
有时快撑不住
却仍然微笑以对
就像握剑与宿命决斗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尼采式的悲剧英雄
价值在何处却不自知

 

人性中自然的一面永远是其附生的基础
然而大部分人都游离开原质性的生存位置而趋向一个共同性的位置
——这俩句话 有点费解,希望路过的高手能给予解答 [转载]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智慧——梁永安教授语录(转)

 

好的作品表面上是虚构的
但表象之下其实是最痛切的真实
——好的作品应该具备普遍性  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

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合理的
其合理性取决于前一个阶段
——典型的决定论


目的论的说法可能相反: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有理由的  为了达到终极目标

现代社会很难追溯一种情感的原发点
追寻过程中总会受到来自于另一个方向的质疑
流动性构成了生命的漂流感

 

爱情的价值在于其不明性、无解性
各种冲突集中在此
却无明确判断可作
无明确信仰可皈依
这也是为何小说、电影等如此热衷于爱情题材——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而改变的结果就是没法再变

现代社会高度分工
消费阶层在旺盛的消费欲望的驱使下
很容易忘记生产阶层
误以为生活的原来样貌就是消费
但实际上生活的本质始终在于生产
在于最接近自然、最接近原始的地方
——一针见血~!

 

我们都离开自然太远了
所以才焦虑、迷茫、无措
因为不知根在何处

现代人表面上很容易走到一起
但心理上却有永恒的距离

人一旦习惯于不确定、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生活
就再也没有力量作彻底的改变

大部分人埋没在人群里
过着密闭的群体化的一致生活
无距离也无自由的空间
个人和人群的关系决定了他的自由度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Sarah所处的时空是无法找到人生出口的
所以她靠想象出来的丑闻获取与庸俗人群的距离
她嫁给了耻辱与孤独
但是拥有世俗女子所无法理解、无法享受的激情和自由

忧伤是因为看不到任何可能性

爱情主题类似神话主题、宗教主题

“不爱了”不是指爱情消失了
而是指人已超越了这一阶段
不需要它来拯救虚无了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夫一妻制或许不适合这个社会了
早先游牧民族的流动特性又开始回归
很多人都有一种“限定流浪”的意识
但深处仍然渴望确定性的
城市化的背景下“流浪”带着的是伪激情
远没有堂吉诃德式的流浪价值
丧失了对特定场景的深化而流于表面的场景切换
——人们热衷于旅行  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终将回去
 

一夫一妻制是男性制定的
以前人们认为这是出于感情因素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将“感情说”颠覆了
制定这样一对一的规矩
其实是为了避免冲突
避免妻妾成群的优秀男人成为众矢之的
以至于威胁到社会的安稳          ——说到底都是受功利驱使 
不过这样也解释得通
我们不能说一夫一妻制是最好的 
我们只要确定它是最不坏的

人类生活仍然离不开支配-被支配的原始格局
尤其在两性政治中
这种格局几乎亘古不变
——说到底人还是一种动物 
而且还是未进化完成的意外产物
文明始终无法掩盖天然性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个99%的主流人群
虽各不相同  但都过着可见范围之内的常规生活——此乃入世
即使是革命者、叛逆知识分子……也概莫能外    而另1%的人
生活在不可言说、不可确定、不可预见、不可理解的状态里
即罗素所言的“飞扬”的状态

 

人们一方面不喜欢、不满意固化、机械的生活
一方面又对真正自由无拘束的生活有所畏惧
男人选择道德上安稳的伴侣
而放弃不确定、不可控、不可知的女子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懦弱
但仍迈不出那关键的一步
安安稳稳的生活
即使并不真正幸福也在所不惜

——  摘自 《校内网》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