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学琼林》303:夫谓妻曰拙荆,又曰内子;妻称夫曰藁砧,又曰良人

(2017-06-27 05:46:09)
《幼学琼林》303:夫谓妻曰拙荆,又曰内子;妻称夫曰藁砧,又曰良人。
  夫妇03
  夫谓妻曰拙荆,又曰内子;妻称夫曰藁砧,又曰良人。  
  丈夫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又称内子,妻子称丈夫为藁砧(藁砧:音搞店,妇女称丈夫之隐语 )又叫良人。 
  拙荆,古汉语,古人指自己的妻子,有自谦的意思。   
  荆现名牡荆,是马鞭草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古代又名楚,用来做刑仗,鞭打犯人。因此楚又称“荆楚”,受鞭打叫“受楚”。“受楚”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楚”字又引申有“痛苦”的意思,如痛楚、苦楚。荆在古代还用来制作妇女的发钗,称为“荆钗”。后来还演变成谦称自己的妻子为“荆室”“拙荆”,或简称为“荆”。 
  为什么古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叫“拙荆”?  
  据古籍记载,古人对外人提及或介绍自己的妻子时,总会谦称为内子、内人、拙荆等。如唐朝权德舆《七夕见与孙题乞巧文诗》:“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又《西游记·第十九回》上载:“贤弟,你既入了沙门,做了和尚,从今后,再莫题起那‘拙荆’的话说!”及《水浒传·第七回》:“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 
  那么,为什么古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叫“拙荆”呢? 
  荆,原为植物名,枝条柔韧,可用来编织篮筐,有牡荆、黄荆、紫荆等种类。荆木制成的荆条,古代用来作为刑杖。如《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记载∶“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是说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社稷着想,每每退让。后来,廉颇知道了,深感自己无知,就袒衣露肉,背负荆条,跟随宾客到蔺相如居所谢罪。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由来。 
  在古代妇女还会将荆枝制成髻钗,称为“荆钗”,是贫家妇女常用的发钗。如唐朝李山甫《贫女》诗:“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而拙荆的由来和“荆钗”就有关联了。 
  “拙荆”一词的由来,出自《太平郁览·卷七一八·钗》引《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意思是说,梁鸿的妻子孟光,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生活俭朴之意。而“拙”原意是愚笨,此指谦称“自己的”。因此,“拙荆”就被用来谦称自己的妻子,又可称为“拙妻”、“拙内”。 
  另据《后汉书·逸民传·梁鸿传》上记载,梁鸿是东汉隐士,自小家贫,却十分好学,个性耿介有节操。由于世道混乱,梁鸿不肯趋炎附势,因此不愿做官。孟光是梁鸿同县的孟姓人家的女儿,身材肥壮,容貌丑陋,皮肤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到三十岁都不想婚嫁。父母问她原因,她说想嫁梁鸿那样贤能之人。 
  梁鸿得知后,因看中孟光的品性,于是下聘娶她为妻。婚后,孟光就脱去新嫁娘的绮罗服饰,换上粗布衣服,操持家务。不久,他们夫妻就隐居到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吟咏诗书,弹琴自娱。 
  有一次,梁鸿路过京都洛阳,见宫殿富丽堂皇,慨叹耗费巨大民力,因而作了五噫之歌。当时肃宗皇帝听到这首诗后非常生气,要抓作诗者。梁鸿夫妇因此逃亡到吴地。 
  在吴地,他们依托在大户人家皋伯通家,受雇为人舂米。每当梁鸿工作完回到家,孟光已准备好食物,将饭菜装在木盘上端到他面前,并高举与眉齐,不敢平视丈夫,充分表现出对丈夫的敬重。这就是成语“举案齐眉”的由来。 
  梁鸿与孟光互敬互爱,举案齐眉,蕴含夫妻恩义之情,被后世传为佳话。孟光成为古代贤妻的典范,梁鸿则被喻指为贤夫。
《古绝句·藁砧今何在》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古绝句·藁砧今何在》赏析
此诗始见于徐陵《玉台新咏》卷十。据吴兆宜注,属汉代杂曲歌辞。因以四句为一首,形式颇似南朝文人习见的“绝句”诗体,因此徐陵将其选入集子时即题作<古绝句> ,共四首,此为第一首。诗中写一位闺中思妇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盼归之情,而又运用猜谜语的游手法,显得扑朔迷离、饶有趣味。
“藁砧今何在?”思妇首先通过提问引出遐想。藁砧是农村常用的铡草工具。藁指稻草,砧指垫在下面的砧板,有藁有砧,却没有提及铡草刀——鈇。鈇与夫字谐音,隐寓丈夫不在之义。少妇偶而见到丈夫在家时的劳动用具,兴起感触(民间以鈇联系夫,釜联系妇,皆与男女日常生活用具相关)。“今何在?”含有丈夫“昔曾在”的对照意义。过去丈夫即在此伴随自己,现在却物在人非。人何在呢?思妇目光本能地转向门外。
“山上复有山。”接写门外所能见到的只是“夜长路远山复山,”一片云山阻隔。妙在用两个山字重叠,既表述了实际所见,又天然合成一个“出”字,从而回答了上句所提的问题:丈夫已经远出。离愁难遣,语中透情,当然迫切望他归来,因此思妇立刻焦急地提出归期问题。
“何当大刀头?”又用隐语作了暗示:丈夫此行乃是佩刀出征。更由刀头的“环”,引出期待丈夫还归的联想。《汉书·李陵传》中记汉使任立政曾以手抚刀环示意李陵还归,可见汉代早有这一隐喻。
“破镜飞上天。”少妇以揣拟作答。“破镜”暗含夫妻分别之意,在托名东方朔所著<神异经>中即有此喻。此外,破镜是圆镜破而为二,象征圆月之半,故又有“月半”的含义。这时少妇仍是触物生情。她看到妆台的明镜,联系到夜间月亮,顿发奇想,希望当月半到来、一轮皓月飞升天空的时候,能够人月同圆。日期坐实在月半,似乎相当具体,但究竟是何月月半呢?却又并未确定。所以这个答案多半还只是思妇的一厢情愿,只是她独自在那里“忆归期,数归期”,“逆想行人至,迎前含笑来。”至于她切切盼夫归家的心声,究竟能否传达到,这只能在语意惓惓未尽之处,留与读者想象。
意义
诗歌虽短,却通过思妇想念征夫,揭示了当时兵役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家室离散之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结构上,诗歌通过设问方式,四句中两问两答,既显得简明轻快,又造成起落转折。这种方式,后代颇多摹拟者。此外,诗歌运用谐音(一、三句)、离合(二句)会意(四句)等民间惯用的艺术手法,也增添了诗歌的含蓄和风趣,这首诗对后世诗人的影响也很大,王昌龄<送裴图南> :“漫道闺中飞破镜。”李白<代美人愁镜> :“藁砧一别若箭弦。”<渡荆门送别> :“月下飞天镜。”这些句子,都是援用或活用了本诗的词语。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闺妇因月照“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而引起思夫之情,更是从本诗中得到启示,化用并扩展了其意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