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礼记-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

(2017-05-14 16:35:11)
【原文】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①,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②。自称曰“老夫”③,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间焉,必告之以其制④。
大夫级别的官员,到了七十岁就可以把所掌管的事情交还君主而告老。如果告老未得允许,那么君主一定要赐给大夫几和杖,在本国因公外出,可以有妇人陪从。若出使异国,可以乘坐安车。在上述场合与人讲话,可以自称“老夫”,但在朝廷上与自己的国君讲话则要自称己名。邻国来问,国君必问于老者以答之。
【注释】
①谢:孔氏云:“谢犹听许也。”
②则必赐之几杖四句:郑玄说:“几从、妇人、安车,所以养其身体也。”几可以凭,杖可以扶,妇人便于看护,安车是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者一般立乘,此车坐乘,故称安车。这些都是挽留老臣的优待措施。
③老夫:孔氏曰:“言己是老大夫也。必称老者,明君尊贤,臣老犹在其朝也。”
④越国二句:郑玄曰:“邻国来问,必问于老者以答之。制,法度。”这是一种解释。王安石曰:“越国而问,谓老者自有事越出他国,他国问之也。”这是又一种解释。今译文从郑注。
断章取义的“老而不死是为贼”

世云“老而不死是为贼”,并曰此言为孔子所言,谬矣!
《论语·宪问》有这样一章: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用今天的语言通释就是: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候。孔子说:‘年纪小的时候就不恭顺兄长,长大了又没有像样语言,老了还不死,这就叫做害人精。’用手杖敲着他的小腿。”
从“以杖叩其胫”来看,这是孔子晚年时见原壤的记载。按当时的制度,原壤是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后人,应该是士一级的人,是有生活来源的。《礼记·王制》说:“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按原壤的身份,最次也应该享有“诸侯之下士”的待遇,“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大概因为不务正业,所以原壤生活很困窘,母亲死了,他没有条件安葬,是孔子出资安葬了他的母亲。孔子曾经说“无友不如己者”,但原壤是孔子小时候就结识的人。从“幼而不孙弟”看,按今天我们常说的话,孔子与原壤大概是从“光腚娃娃”时开始认识的吧,所以孔子对他多有照顾。这次原壤之“俟(等候)”,大概是他与孔子相约后在等孔子,是不是还有求于孔子呢——不得而知。
孔子为什么要说原壤“长而无述焉”呢?孔子曾说“有德者必有言”,原壤“无述”,说明他不是“有德”之人,这也是他“是为贼”的重要原因。
“老而不死”是紧承前文“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而来的,“是为贼”是针对原壤的一系列不是——“不孙弟”、“无述焉”、没有是处却“不死”而说的。后世有人断章取义,单独把这“老而不死”与“是为贼”连起来,误以为是孔子对老年人的一种侮骂,显然违背了孔子的原意。
而且此时孔子也处老耆(qí)之年。《礼记·曲礼》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mào)。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礼记·王制》又说:“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孔子“以杖叩其胫”时,至少已经60岁以上了,而且孔子68岁才从列国周游而归,这次见原壤,恐怕年纪已在70左右,他怎么能说“老而不死是为贼”,连自己也骂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