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2017-05-13 10:14:12)【出处】
太傅司马宣王问以时事,玄议以为:“……夫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顺从乃安,此琴瑟一声也,荡而除之,则官省事简……”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九·夏侯玄传》
【解读】
夏侯玄(209—254年),三国时期曹魏官员、玄学家。一次,司马懿向他询问时事,夏侯玄提出了“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改革建议,司马懿赞之“皆大善”。关于“除重官”,夏侯玄认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意思是说,佳肴美馔,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味道;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在于能够彼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和羹”之喻出自《尚书》。商王武丁对名相傅说(yuè)说:“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曲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武丁将治国栋梁傅说比作酿酒的酵母、调羹的盐梅。盐咸梅酸,盐梅适当,就成“和羹”。另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曾问晏子:“‘和’与‘同’有什么不一样吗?”晏子答道:“不一样。‘和’就好像做羹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味道太淡了就加调料,味道太浓了就加水冲淡,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也是以烹鲜调羹与治国相类比。
“盐梅和羹”与傅说版筑
“盐梅和羹”这句话本是殷商时期高宗武丁任命傅说为相的诏词,出自《尚书·说命下》“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把傅说看做调味中的盐、梅,以盐喻相,可见殷商时期对盐的重视程度,也衬托出武丁对傅说的爱惜和敬重。
傅说是殷商时期平陆傅岩(今圣人涧)一带从事版筑的奴隶。“平陆不平沟三千,涧下流水塬上干”。傅岩崇山峻岭,群峦叠嶂,道路崎岖,涧下一条溪水由北向南,经过傅岩山,流入大河。每到雨季,山洪暴发溪水猛涨,不少农田被冲坏,人们苦不堪言。奴隶出身的傅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冥思苦想多次实践,以版筑墙,阻挡洪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傅说虽然才华出众,卓识远见,怀有政治抱负,但他位卑人微,只好隐居于茅田草舍之中。
殷高宗武丁继位,准备重振朝纲,在全国上下广纳贤士,辅弼政治,治理国家。他得知从事版筑的奴隶傅说很有才华,便想召其参与管理国家之大事。由于傅说出身低下,怕引起王公贵族的反对,武丁继位后,三年不理朝事。后他自称梦见圣人名叫说,并找画师画出说的相貌,令文武百官四处寻找,终于在平陆傅岩版筑的奴隶中找到傅说。殷商时期,神鬼之说盛行,武丁以梦求说,并举说为宰相,便顺理成章。
夏王朝430年的历史,所辖区域大部在晋南一带,商汤与夏桀战于鸣条之野,说明夏朝临灭亡的时候仍在运城周围。而殷商正处于运城盐池的生产、消费区域,所谓“盐梅和羹”的盐,无疑是运城盐池之池盐。
关于“盐梅和羹”这一诏词,历代盐运使和文人都有明确的记载。如:唐崔敖《河东盐池神祠颂》云:“感和羹之训,心游傅氏之岩;稽近盐之词,气以郇瑕之邑。”宋王禹偁《盐池》诗:“江梅须待我,金鼎始调和。”明俞汝为《河东盐池赋》曰:“嘉盐梅之即调兮,荐和羹于秬卤。”近代景定成《安邑盐池咏》云:“斯人免淡食,盐梅作调羹。一曰呈祥瑞,一曰调鼎食。”
在这里,提及的一首诗是由明嘉靖年间盐运使舒迁所写的《盐池》诗:“天外中条千万重,山根寥穴瑞池通。水寒冰浸三更月,珠脺花迎一夜风。战雪玉龙争退舍,梅调金鼎见全功。可怜煮海人先老,不识生生有太空。”
这首诗是写从层峦叠嶂、气势雄伟的中条山根的洞穴中奔流而泻出来的山水与有祥瑞之兆的运城盐池卤水混在一起,经过夜半三更时分的寒风吹拂,便形成了晶莹剔透的宝珠一样的颗粒。晶莹洁白、茫茫一片的盐粒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使老天爷下的大雪都无法比拟,只好望“盐”兴叹,退避三舍。盐、梅均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只有经过调和才能见到功效。传说中煮海为盐的宿沙氏,也不知道运城盐池不用人力,仅凭自然界的力量就“自然印成,一夕成盐”的神奇。
文学艺术在表达人类情感的同时,也体现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也在运城池盐的消费区域,他的诗歌中有这样的描述:“惯和匊蘖堪盛否,重用盐梅试洗看。小器不知容几许,襄阳米贱酒升宽。”善于饮酒的白居易,在送朋友礼物时也忘不了送两只盛酒的银杯子,并赞美朋友的好酒是美酒、好酒。因此,谦虚地提醒朋友用盐粒和梅子浆来擦洗。可见,诗人也把“盐梅和羹”视为生活要素,显示了“盐为五味之首”的意旨。
商书·说命下
王曰:「来!汝说。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终罔显。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薛;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尔交修予,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王说:“来呀!你傅说。我旧时候向甘盘学习过,不久就避到荒野,入居于河洲,又从河洲回到亳都,直到后来在学习上没有显著进展。你当顺从我想学的志愿,比如作甜酒,你就做曲蘖;比如作羹汤,你就做盐和梅。你要多方指正我,不要抛弃我;我当能够履行你的教导。”
说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惟学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惟说式克钦承,旁招俊乂,列于庶位。」傅说说:“王!人们要求增多知识,这是想建立事业。要学习古训,才会有得;建立事业不效法古训,而能长治久安的,这不是我傅说所知道的。学习要心志谦逊,务必时刻努力,所学才能增长。相信和记住这些,道德在自己身上将积累增多。教人是学习的一半,思念终和始取法于学习,道德的增长就会不知不觉了。借鉴先王的成法,将永久没有失误;我傅说因此能够敬承你的意旨,广求贤俊,把他们安排在各种职位上。”
王曰:「呜呼!说,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股肱惟人,良臣惟圣。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佑我烈祖,格于皇天。尔尚明保予,罔俾阿衡专美有商。惟后非贤不乂,惟贤非后不食。其尔克绍乃辟于先王,永绥民。」
王说:“啊!傅说。天下的人都敬仰我的德行,是你的教化所致。手足完备就是成人,良臣具备就是圣君。从前先贤伊尹使我的先王兴起,他这样说:我不能使我的君王做尧舜,我心惭愧耻辱,好比在闹市受到鞭打一样。一人不得其所,他就说:这是我的罪过。他辅助我的烈祖成汤受到皇天赞美。你要勉力扶持我,不要让伊尹专美于我商家!君主得不到贤人就不会治理,贤人得不到君主就不会被录用。你要能让你的君主继承先王,长久安定人民。”
说拜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傅说跪拜叩头,说:“请让我报答宣扬天子的美好教导!”
前一篇:李承鹏: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