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四论 :《论交》《论光武》《论诸子》《论让夺》
(2017-04-24 05:53:28)《论交》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
建立在权势和名利之上的交往,是难以持久的。有修养的人之间彼此深交而心息相通时,就好比花木,温暖时也不会多开花,寒冷时也不会改变叶子的颜色,能够经历一年四季而不衰败,经历艰险日益牢固。
《论光武》
曹植曰:“汉之二祖,俱起布衣。高祖阙于微细,光武知于礼德。高祖又鲜君子之风,溺儒冠,不可言敬。辟阳淫僻,与众共之。诗书礼乐,帝尧之所以为治也,而高祖轻之。济济多士,文王之所以获宁也,而高祖蔑之不用。听戚姬之邪媚,致吕氏之暴戾,果令凶妇肆酖酷之心。凡此诸事,岂非寡计浅虑,斯不免于闾阎之人,当世之匹夫也。曹植说:“汉朝的高祖(刘邦)、世祖(刘秀)两个开国皇帝,都是平民出身。汉高祖缺乏精细之心,光武帝深知礼仪道德。高祖还缺少君子风度,曾把尿撒在儒生的帽子里,根本谈不上尊敬读书人。辟阳侯审食其淫邪放纵,却和众功臣一样待遇。诗书礼乐,是从前唐尧用来治国的法宝,而高祖却蔑视它。对于众多的人才,周文王可以任用他们使国家获得安宁,高祖却轻视他们而不予任用。他还顺从戚姬邪恶的妖媚,导致吕后的专权暴虐,终于让这位凶悍的妇人得以任意施展她恶毒残酷的心计。所有这些事实,难道不是缺少智谋和远见的表现吗?难免要被人视为乡巴佬和一介匹夫。
世祖多识仁智,奋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破二公于昆阳,斩阜、赐于汉津。当此时也,九州鼎沸,四海渊涌,言帝者二三,称王者四五,若克东齐难胜之寇,降赤眉不计之虏,彭宠以望异内陨,庞萌以叛主取诛,隗戎以背信毙躯,公孙以离心授首。尔乃庙胜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 光武帝见识广博,仁智双全,施展军事谋略平定暴乱,率仁义之师扫荡残余贼寇,在昆阳击败王寻、王邑的军队,在汉水之滨斩杀甄阜、梁丘赐二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全国动荡不安,各地群雄并起,称帝的有二三个人,称王的有四五个人。例如,战胜山东一带难以对付的贼寇,降服不计其数的赤眉军,彭宠因存有疑心而被内部人杀死,庞萌作为叛军首领被诛,隗戎因背信弃义而毙命,公孙述因存有二心而被斩首。这些都是经过周密策划之后才行动,计谋定好之后才出兵的。 于时战克之将,筹画之臣,承诏奉命者获宠,违令犯旨者颠危。故曰,建武之行师也,计出于主心,胜决于庙堂。故窦融因声而景附,马援一见而叹息。”当时,无论是征战的将帅,还是策划的谋士,如果能执行命令就得到宠爱重用,假如违背命令就会被罢免、处罚。所以说,光武帝用兵打仗,计策出于自己的心中,身居朝廷可决胜千里之外。因此,窦融•听到他的名声就前来归附,马援一见他的面就深表叹服o”
诸葛亮曰:“曹子建论光武,将则难比于韩、周,谋臣则不敌良、平。时人谈者,亦以为然。吾以此言诚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俊异。何哉?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所以张、陈特显于前者,乃自高帝动多阔疏,故良、平得广于忠信,彭、勃得横行于外。语有‘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此言虽小,有似二祖之时也。 而我诸葛亮却要说:“曹植论光武帝,认为他的将帅难以和韩信、周勃相比,谋士比不上张良、陈平,当时议论此事的人也都认为是这样。我认为这样说确实有点溢美夸大光武的德行,而贬低了一批英雄豪杰,为什么呢?只要回顾一下光武帝的二十八员大将,下至马援等人,都忠贞智勇,无所不能,说实在话,都不比从前的那些人差。张良、陈平之所以在以前能显露出来,正是因为高祖谋事行动多有疏略,所以张良、陈平得以发扬忠诚和信义,彭越、周勃得以在外面充分施展军事才能。有句话叫作:‘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这句话虽然简单,却颇合于汉高祖和光武帝时代的情形。 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光武称邓禹曰:‘孔子有回,而门人益亲。’叹吴汉曰:‘将军差强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与诸臣计事,常令马援后言,以为援策每与谐合。此皆明君知臣之审也。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陈、张、韩、周有焦烂之功耳。”
光武帝的神机妙算,都源于他本人的天赋,所以出谋划策不用别人多虑,韬略奇计也不用从别人那里借取,只是因为众人智谋投合、意见相同,从而共同成就了帝王的基业。光武帝称赞邓禹说:‘孔子因为有了颜回,师生之间就更亲密了。’他还为吴汉叹息说:‘将军勉强合乎我的心意,在武力方面很高超,而在忠诚方面更不可及。’他和群臣商议事情时,经常让马援最后发言,因为马援的意见常和自己的意见和谐一致。这就是明君了解臣僚的明察之处。光武帝手下的大将不亚于韩信、周勃,谋士不比张良、陈平逊色。原因在于光武帝深谋远虑,并能充分采纳臣下的高见,有“突徙薪”的英明;而汉高祖智谋粗疏,但却能充分发挥将帅的才能,所以陈平、张良、韩信、周勃才能运筹帷幄、拼命疆场,从而建立奇功。”
这是诸葛亮评论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的文章,文章言简意赅,识见卓远,令人叹服。从中可以看到,诸葛亮不仅是军事、政治奇才,论文学修养和论辩功底,也是令人钦佩不已。
从上文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邦和刘秀的历史评价,是公允而持平的,并没有厚此薄彼之意。他从多方位分析对比刘邦、刘秀成功的因素,找出了刘邦有容人之量,才使人才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而刘秀则是通过自已的智慧,判断属下才能和忠诚,运用合理,扬长避短,甄别使用人才,使人人各尽其能,实现其中兴的事业。
《论诸子》
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1、老子擅长于修身养性,但却不能对付危难局面;2、商鞅擅长于以法理治国,但却不能推行道德教化;3、苏秦、张仪擅长于外交辞令,但却不能结盟守约;4、白起擅长于攻城夺地,但却不能团结多数人;5、吴子胥擅长于以谋破敌,但却不能保全自身;6、尾生擅长于守信用,但却不能随机应变;7、王嘉擅长于知遇明君,但却不能事奉暗主;8、许劭擅长于公正地品评别人的长短,但却不能培养人才。9、这就揭示了用人之长的办法。
《论让夺》
范蠡以去贵为高,虞卿以含相为功,太伯以三让为仁,燕哙以辞国为祸,尧、舜以禅位为圣,孝哀以授董为愚,武王以取殷为义,王莽以夺汉为篡,桓公以管仲为霸,秦王以赵高丧国。此皆趣同而事异也。明者以兴,暗者以辱乱也。
1、范蠡因远离高官显位而高尚,2、虞卿因进说赵孝成王而受相建功,3、太伯因三次辞让王位而显示仁义,4、燕王姬哙因离位让国而招致灾祸,5、尧、舜因禅让而成为圣王,6、汉哀帝因任用董贤而显得愚蠢,7、周武王因推翻商朝被称为正义,8、王莽因夺取汉朝皇位而被称为篡权,9、齐桓公因为依靠管仲而成为霸主,10、秦二世因为任用赵高而亡国。11、这些都是同一旨趣而事情的结果却完全相反。12、明智的人因此而兴盛,而愚昧的人却因此而招致齿录和祸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