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五蠹篇》解说(49·6)

(2017-04-09 09:24:29)

49·6 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而且,人原本就是屈服于权势,很难按仁义原则行事的。孔子是天下公认的圣人,他修养德行,彰明道义,并为此而周游列国,但喜欢他的仁学理论、赞美他关于道义的学说,渴望遵照践行的人,全天下才只有七十个。这自是因为,人要是看重仁就会遭到孤立,做到义就会陷入困境。因此,以天下之大,能践行仁义的人仅有七十人,阐发、倡导仁义的人,更只有仲尼自己一人。

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鲁哀公是个才智低下的君主,他却得以坐朝廷,统治着一个国家,该国没有谁敢不臣服于他。人在本性上是屈服于权势的,故而权势确实很容易让人臣服的,就因为这样,圣人仲尼反而做了臣子,下主鲁哀公反而成了君主。仲尼这样做当然不是按仁义原则行事,而是屈服于权势。从仁义方面说,仲尼理当不会屈服于鲁哀公,但凭仗权势,鲁哀公可以让仲尼做他的臣属。

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当今的学者游说君主时,不是鼓励君主凭靠必然可以服人的权势去建立功业,而是劝说君主专心致力于以仁义王天下的道路,这明显是要求君主必须在仁义方面达到仲尼的水平,又把世上每个人看作是仲尼的门徒,所以必定办不到的。

   【解说】

    1、头两句是摆出作者关于人性的一个观点,故其中的“民”字不是政治概念,非指“民众”(民众是个集合概念),也不好翻译为“老百姓”,而是指的个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民有好恶喜怒哀乐。”这句话最好地证明了,在当时,“民”字确有指谓个人的用法)。“民”字后面的“者”字是起提顿作用:让“民”字拖一下音,促使听者注意下面的话。“服于势”无疑是说屈服于权势;“怀于义”与之对仗,所以“怀”字是归附义(《书·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寡能怀于义”是说:很难做到按义的原则行事(“寡能”在意思上是同上句的“固”相对待,因为那个“固”字意味着“皆能”)。

    2、从“仲尼”起,到“乘势则哀公臣仲尼”句为止,是用仲尼(“仲尼”是孔子的字)的遭际来指证上述观点。要注意的是:①“说其仁”的“说”同“悦”。②“而为服役”,我以为是说:并且愿意践行他关于仁义的理论(此“为”字是谋求义,“服”是从事义,“役”是事情义)。③据传说,孔子的学生有三千,其中“贤者七十有二”,这里说“七十”,是取“贤者”的整数。④“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两句,其中的“贵”和“能”都用作及物动词了,“能”是“做到”的意思;“寡”与“难”并言,就不是少义而是孤单无助的意思。⑤“下主”是指很差劲的亦即缺才少德的君主。⑥ “顾为君”的“顾”,和前面“反为臣”的“反”,理应是同义词(“顾”字会有“反”的意思,是因为“顾”本是“回头”义)。⑨“以义”和“乘势”并言,“以”和“乘”就可以互换,即是同义词,都是“根据”、“凭恃”义。

    3、末尾几句是批评“(当)今学者”。注意:“说人主”的“说”字是“游说”义,所以接下的“不乘……而务……”应该读作:不是建议君主乘……,而是劝说君主务……”(此“务”字是及物动词,“专力从事”的意思,后面的话是它的宾语,“行仁义则可以王”相当于一个名词性结构,可以理解为“行仁义以王天下的道路”);“是求人主……”句头上的的“是”字,是代词,指代前句说的意思,全句可翻译为:这是要求作君主的在仁义方面必须达到仲尼那样的水平,又把世上的每个人一律看作仲尼的门徒,所以是一定办不到的(“不得之数”的“数”字,是指数量已经确定的东西,“不得之数”的抽象意思是“还算不上那东西中的一个”,故可用以表达“办不到了”的意思)。

   【辨析】

    1、头两句中的“民”字,《陈著》、张著、《校注》都理解为“民众”,刘著翻译为“百姓”。这说明,作者们只顾及到韩非阐述的是“治国理念”,未想到他这是在为他的“治国观点”提供一般人性根据。——“寡能怀于义”句,张译为“很少能心怀仁义”,刘著等都译作“很少能被仁义(所)感化(召)”。且不说可不可以这样翻译(翻译同注释毕竟不是一回事),一律把“寡”字看做此句的主语,又不认为“怀于义”与“服于势”有对仗关系,是明显的。我认为,“寡能”是同上句的“固”字相对待的,即“寡”字是作“能”的修饰语,又相信“怀于义”和“服于势”是“对仗着说的”,所以我的理解大不一样;是否更熨帖一些,请读者裁定,我只还想指出:后文有句“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其中的“怀”字与这个“怀”字理当同义,刘著和陈著却译作“爱慕”、“拥护”了。

    2、讲仲尼的那段话,注家们至少有两个错处:①“为服役”三字,一律翻译为“为他效劳(服役)”,这是认定“为”字后略去了“之”字,并且这“之”字是指代孔子。这个解释在文字上可通,但义理上说不过去:似乎孔子宣扬仁义是为他自己招募人才了,这不合事实,也同前文说的“说其仁、美其义”不合拍;所以我不予认同而另求他解。②“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两句,刘著、张著的译文分别是:“这是因为看重仁的人很少,能够做到义是很难的啊!”(陈译几无区别)、“可见崇尚仁爱的人少,能行为于义的人很难”。对这理解,我要说的是:“贵仁者”和“能义者”即使是名词性的“者字结构”,也当或者都是指人,或者都是指事,怎么会前者指人,后者指事呢?因此,我认为这“者”字是表示假设关系。

    3、末尾几句,张译是:“如今的学者去游说君主,不劝君主去凭借必然可以制服人的权势,而致力于推行仁义,那么就可以称王天下,这是要求君主要赶得上孔子,而以为世上的普通老百姓都会像孔子的门徒一样,这必然是不能实现的道理。”——这译文很不流畅,甚或不通,足以说明译者没有读懂原文;但就我所见,这是翻译得最好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