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求》添足(170)虞卿担簦 苏章负笈
(2017-03-26 05:40:29)正文(143)虞卿担簦 苏章负笈
虞卿担簦
簦 :dēng
:古代有柄的笠,像现在的雨伞。
担簦(擔簦):
背着伞。谓奔走,跋涉。
【成语词条】蹑屩担簦
【成语解释】屩:草鞋;簦:长柄笠。脚蹬草鞋,身背斗笠。形容长途跋涉。或指身份地位卑微
【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屩担簦,说赵孝成王。”
《史记》 虞卿游说之士. 蹑蹻(屩)担簦 说赵孝成王.
一见赐黄金百镒 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 故号为虞卿.
意译:
虞卿,是个善于游说的有才之士,他脚穿草鞋,肩搭雨伞,远道而来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拜见赵王,赵王便赐给他黄金百镒,白璧一对;第二次拜见赵王,就当上了赵国的上卿,所以称他为虞卿。
苏章负笈
明代我国古代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有“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句。
意译:背着书籍不远千里出外求名师,表明了汉朝苏章求学的殷切;
后汉有数个苏章
谢承《后汉书》曰:苏章字士成,北海人,负笈追师,不远千里。
蔣氏本《后汉书》蘇章字孺文,京兆杜陵人也。為冀州刺史,勤卹百姓,摧破豪俠,坐免歸養,高於鄉里。時天下不治,民多悲苦,論者日夜稱章,朝廷遂不能復用之。
黃本《后汉书》作「京兆茂陵人」,而京兆無茂陵,有杜陵,故蔣氏本作「杜陵」。
范書《蘇章傳》作「扶風平陵人」。二者互異,未知孰是。
謝承書:「蘇章字士成,北海人,負籍追師,不遠千里。」則是另一蘇章。
范書《后汉书·蘇章傳》:
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也。八世祖建,武帝时为右将军。祖父纯,字桓公,有高名,性强切而持毁誉,士友咸惮之,至乃相谓曰:“见苏桓公,患其教责人,不见,又思之。”三辅号为“大人”。永平中,为奉车都尉窦固军,出击北匈奴、车师有功,封中陵乡侯,官至南阳太守。
章少博学,能属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为议郎。数陈得失,其言甚直。出为武原令,时岁饥,辄开仓廪,活三千余户。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次。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知章无私,望风畏肃。换为并州刺史,以推折权豪,忤旨,坐免。隐身乡里,不交当世。后征为河南尹,不就。时天下日敝,民多悲苦,论者举章有干国才,朝廷不能复用,卒于家。兄曾孙不韦。
一代侠相数虞卿
虞卿,是个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名字,他的事迹见于正史的也只有两件事情,一件是他做为赵相,料事揣情,为赵画策;另一个就是他为朋友两肋插刀、捐官弃赵的故事。至于其他的事迹,即便史书有所记载,也不是以他为中心的了。事实上,虞卿也并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没有被记载下来,虞是他的姓,卿是因为他曾在赵国担任过上卿,所以被时人以及后人呼为虞卿。
他就这样在千年的岁月里惹隐若现了,我试图多找到一些关于他的资料,结果却很令我失望,那些星星点点的资料,并不足以勾画他的生平。他还是站在历史的深处,很难为人们所了解。
太史公说他是一位游说之士,经常戴着斗笠、穿着草鞋,游历四方。那个年代的游士,和现在背着行囊游走山河湖海的驴友们不同,他们主要的目的是能够游说君王,实现胸中的政治抱负,期冀一场让后辈同人迷醉的风云际遇。
虞卿在赵孝成王那里停下了脚步,第一次见面,赵孝成王就赐给了他黄金百镒、白璧一双,第二次见面,赵孝成王就拜他为上卿,从此,虞卿就成为了别人对他的称呼。公元前263年,秦国攻打韩国,次年,上党路绝,上党太守降赵不降秦。当时对于是否接受上党太守的请降,国内有两种意见,平阳君主张拒绝,道理也说得通,圣人患无故之利,更何况是从犹如猛虎的秦国嘴里抢肥肉,焉有不招祸之理;平原君却主张接受上党太守的请降。在利益面前,理智很容易让位的,赵王没有认真考虑这样做的后果,接受了上党太守的请降,这样做的结果是引来了长平之战。在这种局势下,赵王还在患得患失,不仅没有做好打大仗前应有的准备,而且还幻想和秦国媾和。虞卿却对形势看得很透,他是这样劝谏赵王的:“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在这里,虞卿说得很清楚,在强者与弱者之间,只有强者可以决定一切,也就是说,秦国才能决定是战是和,赵国决定不了。不仅如此,虞卿还提出了应对的策略,那就是以重金游说楚国和魏国,只要这两个国家同意支援赵国,那么秦国就会认为列国重新结成了抗秦阵线,到时候秦国就会同意与赵国媾和了。只可惜,这样好的一个策略没有被赵王采纳,赵王依然派使者去秦国谈议和的事情,事情的结果就是,秦国故意把赵国想要与秦国媾和的政策散布给列国,造成列国不与赵国结盟,赵国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这就是长平惨败的前奏。
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全面展开之后,赵王因为不满廉颇坚壁不出的策略,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用赵括代替廉颇就可以打败秦国。这个决定造成的结果是赵国的有生力量——四十万青壮年士卒——在长平被秦国大将白起坑杀,只将240名年幼者放回了赵国。从此以后,赵国基本丧失了与秦国抗争的可能性,亡国只是时间的问题了。长平惨败后,白起兵围邯郸,赵国眼看就要灭亡,结果在这个很关键的时候,秦国因为内部问题,从邯郸撤兵,邯郸之围算是解了。这个时候,赵王老毛病又犯了,又想用饮鸩止渴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境,这个办法就是割给秦国六座城池。虞卿赶紧又劝阻赵王,他先让赵王想明白一个问题,秦国之所以撤军,是因为他疲倦了不能打了还是因为钟爱你赵王,这个问题当然很简单,赵王也明白,那肯定是因为秦军疲倦所以才会撤军,虞卿又进一步给赵王讲明道理,既然是因为秦国疲倦了才撤军,现在你赵王又把他们无法取得的东西拱手相送,秦国的实力强大了之后,明年他们还是会打来,到时候你又该怎么办呢?赵王拿不定主意,又去问赵郝,赵郝这个人是不是公室我不太清楚,没有查到资料,但是不管他什么身份,这个人却是个猾头。他是这样对赵王说的,虞卿只知道现在秦国因为力量不足撤军回去了,所以不同意割让六个城池给秦国,但是秦国明年再打来,大王您恐怕就得割让邯郸给秦国了——听听这个语气,一副卖国贼的嘴脸。赵王听他这么说,当然得让他保证如果现在割给了秦国六个城池,那么明年秦国一定不会再进攻赵国。赵郝在这种问题上是不会犯傻的,他马上说这个他不能保证,还举出韩国和魏国的例子,说现在秦国善待韩国和魏国,而独独攻打赵国,那肯定是因为赵国侍奉秦国不如韩国与魏国,所以才引来了秦国的进攻,现在我为大王解除因为辜负秦国而遭到的攻击,明年如果秦国还来攻击赵国,那是因为大王您没能侍奉好秦国,和我没有关系——凡是卖国贼都是无耻的人,无耻的人都是没有道德底线的,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别指望他会有什么羞耻之心。
赵王又把赵郝的话告诉了虞卿,虞卿说既然如此,更没有必要割地给秦国了。“今坐而听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彊秦而弱赵也。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道理说的很明白,地再多也是有限的,秦国的索求却是无穷无尽的,有再多的地也填不满秦国的欲望,况且别人抢不走的自己还要送给别人,哪有这样的道理。话说到这里,赵王还是下不了决心(我都服了这个赵王了),竟然又去问从秦国来赵国的楼缓,楼缓刚开始还推让了几句,说什么我是秦国人,立场不同,不能回答您这样的问题——嗯,总算还知道遮掩一下自己的目的。赵王却坚持让他回答,楼缓能说什么呢,肯定是让赵王给地啊。这次虞卿听说了这件事,自己跑去见赵王,提醒赵王别听楼缓胡说。请神容易送神难,楼缓既然已开尊口,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又到赵王面前说了一通歪理,“秦国和赵国交恶,其它国家都会感到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可以乘着赵国与秦国打仗的时候,趁机取利。现在大王您不如割地给秦国,这样一来,天下都知道秦国与赵国交好,就没人敢趁火打劫了。”虞卿听说后又跑去见赵王,“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於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於齐而取偿於秦也。而齐、赵之深雠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於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於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於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你要是听了楼缓的话,那事情就危险了。这样做只能暴露赵国的怯弱,而丝毫不能满足秦国的贪心。我说的不让您割城,是指不要割城给秦国,您可以割城给齐国,齐国与秦国有仇,现在又得到了我们的城池,齐王不会等我们的使者把话说完就会同意我们的要求。您的损失可以从秦国那里补回来。这样一来,齐国、赵国的仇恨可以报了,又可以向天下显示我们赵国尚有作为。秦国反而要向我们赵国求和,那时再答应他的要求,韩国和魏国就会对我们刮目相看了。这一回,赵王总算下定了决心,真是不容易啊。
赵王下了决心之后,就派谴虞卿出使齐国,虞卿还没有回来,秦国的使者就已经到赵国求和了,楼缓只好灰溜溜地逃跑了。因为这件事,赵王封给了虞卿一座城池。没过多久,平原君又把虞卿叫到了赵王面前,让他说说合从的形势。赵王说:“魏王派人来谈结盟的事了。”虞卿说:“这件事魏王做错了。”赵王说:“我本来也没有答应他。”虞卿说:“那么大王也错了。”赵王很奇怪:“魏国要求结盟,你说他们错了,现在我说我没有答应他们,你又说我错了,难道结盟这件事就不能谈了吗?”虞卿说:“我听说小国与大国结盟,有了利益是大国的,有了灾祸就是小国的,现在魏国以小国愿意与我们结盟,大王又不答应,那不是魏国和大王都错了吗?我认为结盟是可以的。”赵王于是便与魏国结盟。
上面的内容就是虞卿在赵国任相时的主要政绩,我之所以认为他是一位侠相,倒不是因为他为赵国做出的这些贡献,而是他与魏齐之间的故事。我尝试着找了很多材料,都没有虞卿与魏齐早年相交的故事,包括民间传说也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因为我试图为虞卿后面的行为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魏齐在魏国任相,因为迫害范雎,范雎取得秦王宠信并成为秦相时,秦王要与范雎报仇,让魏国交出魏齐的人头,否则就要血屠大梁。因为这个原因,魏齐就跑到了赵国平原君那里躲藏了起来,但是他的行踪还是为秦国知道了,这个时候,秦国想了一个办法,假装邀请平原君去秦国参加宴会,平原君一到秦国就被扣留了起来,秦王给赵王写了一封信,让赵王交出魏齐,只有交出魏齐才能把平原君放回去。魏齐没有办法,只好再次逃亡,这时,虞卿挺身而出,抛下了在赵国的一切,和魏齐一起跑回魏国,想通过信陵君跑到楚国去。但是信陵君犹豫不决,这个时候,走投无路的魏齐就只好自杀了。
虞卿身上的侠客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在了这件事上,他虽然最终没有救得了魏齐,但是也为他这个朋友付出了他可以付出的一切,几百年后,太史公为他作传的时候,曾说“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也就是在批评他,不认可他的这个行为,说他这么做很欠思虑。但是先秦时期出现过很多这样的事情,不是以我们现代人的逻辑就可以理解得了的。汉王朝建立之后,对游侠式的人物打击得十分严厉,侠客式的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频率也就越来越低了,发展到后来的公案小说中,所谓的侠客已经完全沦为了官吏大僚的私人保镖,到了近代,武侠小说有所进步,侠客又成了天马行空式的人物,他们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某种人生理想。侠客,已经离他最初的记忆越来越远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华夏文明的土壤中,曾经诞生过这样一类独特的群体。
虞卿到了魏国后,并不得志,困在了魏国,后来著书立说,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