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5,908
  • 关注人气:4,2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人情,不可;非人情,难近;非人情,难亲。

(2017-03-21 10:11:41)

《汉书·卜式传》记叙了卜式这位汉代的养羊高手和“献血”大王的传奇故事。

卜式是河南人,原来家中颇为富有。他有一个弟弟,在弟弟长大后,卜式从家中分出居住,只是带了些羊出来,家中原有的房屋钱财全留给了弟弟。卜式带着这些羊进山十多年,使羊繁衍达数千余头,于是便购买田宅。而其弟则倾家荡产,卜式于是开启“献血”模式,多次把财产分给弟弟。

当时汉朝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又一次开启了“献血”模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讲这些事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使者说:“如果是这样,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报告了朝廷。丞相公孙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

卜式主动给皇帝捐款,皇帝不要,这皇帝是不是有点傻啊?要知道这个皇帝可是赫赫有名的汉武帝,他一点也不傻。他只是因为丞相公孙弘的一句话——这不是人之常情(《汉书》原文为“此非人情”)。

https://w9.sanwen8.cn/mmbiz_jpg/plGcvEibAaT1u0PfdztibicsNdexBK2beZkHEEgiceeXRBOE0UH0TutYUwwNhPWAUjrFGahBBFGBj7RbuT9iczLcKDw/0?wx_fmt=jpeg

“非人情”这个词可不是公孙弘首创,首创这个词的人是历史上的名相们动辄自喻的管仲。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用“非人情”这个词,造了个排比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原文:

 

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管仲生病了,而且病得挺重,桓公有点担心管仲这根大拐杖没了之后自己怎么走路。于是问管仲谁可接管仲的位置。管仲太了解目前朝廷的这个班子,实在是无合适之人接任相位,但他也太了解桓公之为人,桓公恰如自己的好朋友鲍叔牙所言的,得自己则贤,不得自己则昏,自己死了,桓公也该结束了,下一代自有下一代的活法,顾不了了。可这话怎么能向桓公说呢?况且,桓公再怎么样也还是一个对自己不错的老板。无奈,管仲只得轻轻一推,把话题递给了桓公,并顺手扶了一下桓公的高冠,“还有谁比老板您更了解我们这帮臣子的。”于是对话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桓公连续提了三个他心中的丞相人选——易牙、开方、竖刁。管仲此时也没有藏着掖着,就实际情况作出了自己的判断:“易牙杀子取媚于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用;开方放着卫国太子不做,以臣侍君,事事顺遂君意,不合人之常情,不可近;竖刁自宫以取媚国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亲。”管仲一口气说完这个排比句,已呼哧带喘,上气不接下气。结果是桓公根本就没采纳管仲的谏言,而是重用了这三个人,最后,朝政陷入混乱,自己死后六十七天也没有人给他下葬,尸体上长的蛆都爬到了门外。

这就是一代霸主不听“非人情”的劝阻而落得的可悲下场。所以,《汉书》里公孙弘在卜式排比式的三拒绝后一说出“此非人情”,汉武帝立即就认为卜式不可靠。虽然汉武帝未必读过这个用“非人情”造的排比句,可班固肯定是读过这段话的。这是班固对司马迁的致敬吗?我不知道。

我只是知道,人之常情的标准看似容易知晓,其实难免会阴差阳错。

管仲和公孙弘所讲人之常情,大家很容易理解。为何管仲判断正确,而公孙弘判断错误呢?原因或许就在于,管仲判断的是恶,而公孙弘判断的是善。我们判断恶时,常常是恶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恶,我们判断善时,善较少会超出判断。鲁迅先生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这是前者,恶会超出我们的判断。所以,对于恶的判断,倒还不至于太错。而善呢,因为善意太少,所以甫遇大善则诧异莫名,乃至视善若伪。扎克伯格一捐再捐,有人便杜撰出扎克伯格有种种等等的动机了。这就是后者,就是“公孙弘式”的判断了。

所以,当卜式遇上了公孙弘不就说明这个社会的善意太少吗?

 

当然,卜式的结局要比我们熟知的元末明初首富沈万三家族的结局好多了,沈家也曾捐了很多钱给皇帝,最后还是被满门抄斩,一说被流放云南。可见,在一个非正常的社会,捐个钱或做点好事也不易。

 

附:

卜式传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节选自2012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一,《汉书·卜式传》)

【附】管仲:易牙杀子以飨君,非人情,不可信任

        春秋时期,齐桓公用管仲为相,改革时弊,推行新政,国势日盛,成为春秋五霸中的霸主。孔子为此赞誉道:“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那意思是讲,假若没有管仲,我们也许还生活在愚昧之中。就这样一个会用人的明君,晚年却犯了一个让自己四五葬身之地的错误。
雍巫,又称易牙,善烹饪,经竖刁的引荐,做了齐桓公的御用厨师。
        竖刁,又称竖貂,历史上第一个自我阉割的人,少年进宫侍奉齐桓公,先为外侍 后为桓公所注意,调为内侍。了解桓公后,竖刁事事投其所好,得到桓公的宠信。
        开方,卫国公子,“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草其母,久宦不归”。就是说开方在齐国桓公手下十五年不回家,齐国与卫国之间没有几天的路,父母去世也不回国奔丧。
        桓公一好美食,二好美色,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就从这两个方面取悦桓公。一日,桓公无聊,说:“山珍海味我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的味道什么样?” 桓公此言本是无心的戏言,而易牙却把这话牢记在心,一心想着怎样能作顿人肉宴给桓公吃,好博得桓公的欢心。回家后他看见自己的儿子,就把儿子杀了给桓公作人宴,第二日午膳上,桓公吃到一盘鲜嫩无比,从未吃过的肉菜,桓公非常高兴,问这是什么肉,易牙说是自己儿子的肉。桓公听后内心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桓公宠信易牙。竖刁又想办法为桓公找美女,卫公子开方向竖刁推荐卫懿公的女儿。卫懿公的女儿果然貌美,竖刁把她送给桓公,桓公非常高兴,从此桓公就非常宠信竖刁、易牙、开方三人。
  一日,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管仲评价易牙杀子取媚于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用;开方放着卫国太子不做,以臣事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近;竖貂自宫以取媚国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亲。
  于是,桓公听从管仲的劝告,在管仲临死前把竖刁、易牙和开方都驱逐了。 
  但过了三年,齐桓公不见三人,感觉吃东西都没有滋味了,说:“仲父(管仲)不已过孚?”于是又召三人回宫。第二年,齐桓公得重病 ,易牙与竖刁等拥立公子无亏,迫使太子昭奔宋,齐国五公子因此发生内战。易牙等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宫。有二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桓公正饿得发慌,索取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齐桓公。桓公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活活饿死了。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率领诸侯兵送太子昭回国,齐人又杀了作乱的公子无亏,立太子昭为君,即齐孝公。经过这场内乱,齐国的霸业开始衰落。中原霸业逐渐移到了晋国。
     齐桓公悲剧的根源就是用人上的悲剧,识别不了小人,而终为小人所害。子曰:“小人喻于利。”易牙杀子,开方背视,竖刁自宫,这些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居心叵测的人。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小人眼中只有最终的目的,没有道义可言,这就是小人法则的圭杲。不为利所动,见利而先思义,便是真君子;见利而忘义,抛弃人生原则,便是小人。
       纵观古今,人世间的许多悲剧,小人都是始作俑者。对小人不可不防也。人人都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故而居家要择邻而居,处世则择友而交,以免祸及自身。可有的恰是与小人相交而走向堕落。遗憾的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就是今后也少不了还有不步其后尘者。
       以齐桓公的悲剧为鉴,亲君子,远小人应成为我们出世的良方。生活中小人永远存在,因此,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善于识别小人,并将之拒之门外,才不会重演齐桓公的悲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