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5,908
  • 关注人气:4,2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第一章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017-01-02 06:01:42)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作。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一)“大学之道” 
  首先解释一下
  “四书”  的概念。“四书五经”这个词经常被提起,一般用在形容众多的经典书籍,其实,这个词里是包括了一共十一种儒家经典著作。
  而其中的“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经典,涵盖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自宋元以来,这四部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成为了莘莘学子的教科书  。可以说,“四书”代表着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最主流的思想智慧。
  而《大学》,过去是在“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
  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是《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  ,由此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性。
  什么叫“大学之道”呢?这里谈到的“大学”,和我们今天普遍所指的高等学府大学概念不是一回事。
儒家强调的“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
  能开始研习“大学“,就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就要求着君子之德的遵守、就开启着光明大道的修行。
  所以《大学》开篇的“三纲领”,就是对于“大人之学”的三项总要求。
  (二)“在明明德”
  “在明明德”两个“明”字,前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使“人之初,性本善”的明善部分发扬光大。
  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因子。对此,孔孟之学坚持“人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里还是良善为主,所以后天的教育,就是依靠道德的引导把人性之善开发出来、鼓励出来、彰显出来、践行出来,让德善的力量在每一次观念抉择时都占上风。
  而与之相对的就是以儒家荀子为主的“人性恶论”,在人心善恶的两面性上,他更强调的是人性中天生裹挟的恶之花,要改变人性需要“化性为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伪,就是人为的意思。所以他教出的弟子,是韩非子、李斯这样典型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强调“法“的严整,就是不信任人性的自我管束,要用法的手段来惩治人性之恶。
  那么,人性既然天生具有善恶两面,最合理、最成功的应对方法,就是采用“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既要依靠德善的引导来实现自律,又要依赖法治的约束来实行他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启迪人心的一种温暖力量与正面教育。
  一个人如果能学会审视自我、能不断地朝着光明前进,那么,这样的修身过程,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所为,就是大学之道。
  (三)“在亲民”
  对于“亲民”一词,有不同的释读,理学家朱熹认为通“新民”,“亲”即为“新”,就是图新、向新、革新的意思,要不断改故向新、不断自我求新。如果联系前面一词“在明明德”的要求来看,那么“亲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的意思。
  对“新”的重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一种文化心理,也是能使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可参考阅读“学习经典”系列解读之“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在国家层面,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价值理念;在社会层面,有“日新之谓盛德”的价值追求;在个人层面,有“温故而知新”的价值目标。
  “在亲民”,就是要求人通过追求光明、彰明德善而成为更好的自己,更新自我、刷新成就。
  是以好的新我来覆盖旧我,是以日新月异的发展来呈现鼎故革新的动态。
  如果说“明明德”是内心源点,那么“在亲民”就是努力过程。有了光明的起点,有了日新的行进,还要有伟大的目标,—目标就是第三个词所指,“在止于至善”。
  (四)“在止于至善”
  “止”是达到,“至”是极度,“善”可理解为“好”,“止于至善”,就是达到最好的完美境界。
  任何完美境界当然都不存在,任何极致追求都很难实现,所以《大学》教导和提倡青年人才的,是把对人性至善至好的追求当做理想目标来看待。
  有了宏伟的正义目标,有了坚定的价值理念,那么,只要人心向善一点点、只要每天向新一点点,就是朝目标接近了一点点。
  既然《大学》是关乎终身的大人之学,那么,君子修行永远没有成人定格的完成时、大道之行永远没有停歇时。“在止于至善”,美好的理想设定、人格的完美追求,是让人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境界的正面价值引导。
  所以,不要怪我们的古人要求太高,我们的文化,是很早就懂得了用正能量来激发人性向好的本能。
  理想的旌旗招展,催发了人生向新的永动力,让人心永不懈怠,永不老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人之学的法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不断向新向好,在于以美善目标为终身追求。
  无谓官职、只论品性的“大人”,是品格上的君子,是学业上的才俊,是心理上的成人,是国家的真正栋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