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2016-12-26 17:13:32) 薛昂夫(?~约1345),名超吾。回鹘(今新疆)人,维吾尔族。汉姓马,亦称马昂夫,字九皋。曾官三衢路达鲁花赤(元时官名),晚年退隐杭县(今杭州市东)。善篆书,有诗名。王德渊称他“诗词新严飘逸,如龙驹奋迅,有‘并驱八骑一日千里’之想”。
[正宫]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①,斯文一脉微如线②,
光阴寸隙流如电③,风霜两鬓白如练④。
至今寂寞彭泽县⑥。
【注释】
①“功名”句:为了功名,整天像衔泥筑巢的燕子一样忙碌。
②“斯文”句:士子品格清高,文雅脱俗的传统,已微弱如线。比喻那些苟苟营营于功名利禄的人已把人格丧尽。
③“光阴”句:时间像白驹过隙,又如电光石火,转瞬即逝。
④“风霜”句:饱经风霜的两鬓白得如素练一样。练:洁白的丝绢。
⑤“尽道”二句:都说就要辞官归隐,可在林下哪里见到了?此是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⑥“至今”句:直到现在也只有彭泽县令陶渊明孤独地辞官退隐而已。寂寞:此处指孤独、孤单。
【赏析】
《塞鸿秋》讽刺小令,尖锐地撕破了官吏们的鬼脸,假名士的画皮。开头以四个比喻,生动地勾画出官迷、政客们的可鄙形象,这些痴迷于仕宦之途的可怜虫们,投机钻营,蝇营狗苟,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度和尊严,在他们那里已经荡然无存。但正当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奔波劳碌的时候,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已经斑白。但恰恰是这些卑鄙猥琐的小人,装扮出一副清高脱俗的样子,“尽道便休官!”这只是他们故作高致、以退为进的“终南捷径”。“至今寂寞彭泽县”的有力反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的口是心非,撕去了他们的伪装,“寂寞”二字与“忙如燕”遥相对比,使高唱归隐者原形毕露。
【附】
当然,立志献身佛门的禅师们却不在此列。历史上有名的禅师,往往都是读书人。所以,他们留下的禅诗,不但有谈论佛理禅意的,也有讽喻社会现实的。我国唐代著名的灵澈禅师就曾写过一首禅诗,是讽刺那些言行不一的政府官员的。
诗的大意是:平日碌碌于纷纭俗事,生活像浮云一样飘荡无根。受到灵澈禅师吟咏赞美庐山诗作的启发,自己也很想像西汉张衡一样,从官场抽身,在庐山五老峰前与灵澈禅师共同恣情于山水。这首诗中,韦丹刺史表现出对官场事务烦杂,世事无常感到厌倦,表达了准备归隐跟随灵澈禅师习禅的愿望。
答诗的意思是:我知道韦丹刺史对官场上的许多事情感到烦恼,希望自己也能过那种自然适意、宁静淡泊的山林生活。但您所说的打算归隐的话,只不过是说说罢了。由此看来,灵澈禅师知道韦丹刺史是绝不会过归隐山林生活的。禅师的这首答诗,只是对好友韦丹刺史一种善意的调侃。
禅师灵澈,字澄源,唐代著名诗僧,与皎然齐名。著有《律宗引原》十卷、《酬唱集》十卷,存时十六首,编为一卷,收入《全唐诗》。禅师灵澈俗姓汤,越州会稽(浙江省绍兴市)人。少时曾从严维学诗。出家后先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讲律,再至吴兴抒山妙喜寺,曾与诗僧皎然切磋,并由皎然推荐,先后结识了包佶、李纾等人。后因受忌遭谤,贬至福建汀州,遇赦后客居安徽宣州,卒后葬于宣州。
洪州刺史韦丹,字文明,唐代名臣。他出身于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北)望族。早孤,从外祖父颜真卿读书。举明经入仕,历任容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史。韦丹在读了灵澈禅师的七首吟咏赞美庐山诗后,心仪神往,遂回赠《思归寄东林澈上人》诗一首,诗中颇含退官归隐之意。灵澈禅师读后,深有感触,遂作诗为答。
灵澈禅师答诗中所说的“草座”,是指用蒲草编织的圆垫,俗称蒲团,供僧人跪拜和打坐时使用。答诗的上联,自叙人生之信奉。“年老心闲无外事”,意思是说:他精力式微,心气平和;世俗应酬,几近绝迹,表明了置身世外的超脱态度。“麻衣草座亦容身”,“麻衣草座”一词,指清苦简陋的物质生活。答诗的下联,讽喻世俗之矫情。“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两句,意思是说:多少当官为宦的人,平日里口口声声都说不当官为好,可谁何曾见过他们从花团锦簇的仕途上退下隐居,甘受冷落的呢?原来这些“舌尖上”风雅的人,往往是一帮假冒清高的利禄之徒!
在今日官场上,那些动辄说忙叫累的达官贵人们,哪个不是整日将这类话语挂在嘴边呢?可是一旦真的让他退隐乡里,或者暂居二线,甚至仅仅从“热点部门”调动到“冷点部门”,他们肯定又要四处活动,叫苦不迭,抱怨连声啦!看来,达官贵人们的“相逢尽道休官好”,他们所“道”的“好”,决不是“休”字而是“官”字。他们在“道好”的过程中,是在赞美为“官”时的那份良好的、自得的、卖弄的、颇有几分炫耀的“好”啊,这才是达官贵人们那种“说苦衬甜”而“道好”的美妙感觉!
自去年开始,我国个别地方出现了政府官员因各种原因而离职的案例,据说都是因“身体或家庭方面”出现了问题引起的。但老百姓明白,真正的原因是我国政府不断加强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让这些达官贵人感到了“为官不易”,感到了当官儿的种种特权和隐形福利,一点点的被取消,被挤出。说句实话吧,达官贵人们的“辞官”,一是为了今天的躲避风头,二是为了明日的东山再起!
前面说过,历史上真正甘于寂寞、沉醉归隐的人或许是有的,但那些以隐为名、以隐求仕,欲求先舍、待价而沽而“假隐”者,却一直是不绝如缕,司空见惯!举例来说,我国近代史上袁世凯的“称疾返豫”,就是典型的以隐为进,钓名钓利之举。
袁世凯的卑劣伎俩早已被历史所证实。善良的人们,一定要识破那些利禄之徒的花言巧语,要“以史为镜”、“借古喻今”,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