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核舟记》中的几处读音(周伟川)

(2016-10-28 08:29:53)
1、《“不属”注释质疑》
   《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文中对“不属”二字的注释是:“不属zhu(三声):不相关连。”意即佛印的神情和苏轼、黄鲁直的没有关连。这解释并不能表现出雕刻艺人王叔远“奇巧”的技艺,令人费解。    
    为什么课文会这样注释呢?我查了一下《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书中对“属”是这样注解的:“连也,从尾。”可能把“属”解释成“相关连”,依据就来源于此。可是《说文》对“属”的部首,也就是“尾”的注解中又有这样的话:“凡尾之属皆从尾。”凡某之属皆从某是《说文》注释的术语,这里的“属”当“类”讲。《说文》释字注释的是字的本义,而至少在春秋时期“类”就成了“属”很常用的意义了。我们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例子,如写于春秋末年的《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那么把《核》文中的“属”解作“类”如何呢?引文就可译为:“佛印极像弥勒佛,袒着胸,露着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与苏、黄不相类似。”佛印是个和尚,神情旷达,陶然于美景之中,物我两忘。而苏、黄都是被贬官员,虽然表面上寄情山水,终不能完全超然世俗之外。王叔远准确地把握住了他们虽同船游览却神情不同的特点,这正是突出体现王叔远别具匠心的神来之笔。由此看来课文注释似有不妥。
    写此文时我翻阅了1987年人教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阅读》第二册,在《核》文中对“不属”的注释就是“不相类似”。遗憾的是后来的编者对此进行了不恰当地改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属”解释成“类”,读音也要相应改变,读作:“shu(三声)”。
 
2、《“椎髻”正音》(发表于《语文世界》2001年第11期)
    初中语文教材《核舟记》一文有“椎髻”一词,文下注释是“椎形发髻”。很多语文教师都把“椎”字教读成了“zhui(一声)”,这种读音是错误的。
    无论是《新华字典》还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椎”读“zhui(一声)”时的解释都是“脊椎”。理解成“脊椎形发髻”显然是不妥当的。那么在古代“椎”和“锥”是不是通假字呢?现在的小孩子不是有梳“冲天锥”的吗?虽然还缺乏必要的证据,但即使是通假字,此处读“zhui(一声)”也是说不通的。我国古代除了极少数断发文身的部落外,人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尊重,无论男女一般都是不理发的。文中梳着“椎髻”的是长江中的舟子,至少也得十多岁,不用说头发长得梳不成“冲天锥”,即使能梳,这个年龄梳“冲天锥”的除非是戏剧里的小丑。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对“髻”字注释时就举了《核舟记》的例子“椎髻:把头发结成椎形的发髻。椎:锤子。”显然“椎”在这里的正确读音应为“chui(二声)”。古代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像《史记·留侯世家》“为铁椎百二十斤”,曾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大铁椎传》等。在现代汉语中“椎”和“锤”在“敲打东西的器具”这个义项上也是相通的。只不过由于金属的普遍采用,在这个义项上人们更习惯用“锤”字,而“椎”字“chui(二声)”的读音也就不大为人们所知了。所以“椎髻”的误读也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3、曾zeng(一声):不盈寸:竟然还不满一寸。
   曾zeng(一声):竟,简直,还(hái ):“以君之力~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
【附】
“椎髻仰面” 中的“椎”究竟该读什么?

《核舟记》中有
“椎髻仰面”一词。对其中的“椎”字之读音,许多参考资料各有说法,莫衷一是。
按说,“椎”字有两种读音,既可读“锥”,又可读“垂”,且都似乎说得通。但若想弄清楚,我认为还得去追根溯源。
如果认为这里“椎”当读zhuī,那么就我所见,个中原由大概是“椎”与“锥”在现代语文中,两者做锥子讲时可以相通,而束发而冠也类似锥形,所以就有了“椎(zhuī)髻”(即发髻盘结于头顶)的理解。另外,“椎子”一词,在古代或指尖头的钻子,或指一种纺织工具(类似于梭子),从这些形态上看,也相近于锥形。正因为这个缘故,常有人把“椎髻”误解为“锥状”之髻。

而所谓“椎”(chuí),乃是一种捶击具,即锤。例如:

《战国策"秦策》: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聊斋志异"铁布衫法》:沙回子得铁布衫大力法,骈其指力斫之,可断牛项;横搠之,可洞牛腹。曾在仇公子彭三家,悬木于空,遣两健仆极力撑去,猛反之,沙裸腹受木,砰然一声,木去远矣。又出其势即石上,以木椎力击之,无少损。但畏刀耳。

类似的材料在古代文献里数不胜数。从中可以看出,椎(chuí)这称谓沿用时间很长(实际上今天也还是在这么用,跟锤相通),质地不一,有木头的,有金属的,总之,椎(chuí),或者说锤,其基本形态即是有头有柄,古今亦然,尽管细节会有很多变化。

若要弄清楚“椎”的读音,应该从“椎髻”这个发型的形状上去看。也就是说,只要弄清楚是锥形的髻还是锤形的髻即可分辨。

我认为应读“锤”音,理由如下:

髻作为一种古老的发式,古已有之。

中国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是不能随意剪去的,最古老的发型据说早在燧人氏时期就已经出现。到秦汉时期,髻的花样开始繁多,但其中最为普通的莫过于“椎髻”——头发挽于脑后,以简单的丝带捆绑,形状如一把上细下粗的木锤。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

云南晋宁出土的战国女性青铜器雕塑,其脑后就留着一个锤形的发髻;湖南长沙陈山大队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中也描绘了梳椎髻的楚国妇人;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秦人典型的发式也是椎髻。(另有《史记"陆贾列传》中记秦“令兵士椎头结”。)

《东观汉记》:梁鸿妻椎髻,

着布衣,操作具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

《汉书"李陵传》:“两人皆胡服椎结。”颜师古注:“结读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

由此,“椎髻”又称“椎结”。

后来,白居易也在《骠国乐》中写道:“玉螺一吹椎髻耸, 铜鼓千击文身踊。 珠缨炫转星宿摇,

花鬘斗薮龙蛇动。”看来,这时的“椎髻”业已转为一种少数民族发式。所以又有:“椎髻化诗书,成宪遵先王”

(椎髻,指边远地区的百姓,他们读了诗书也会受到教化)一说。而现代的畲族服饰的特点之一也是“椎髻跣足”。

那么,为什么独舟子是“椎髻仰面”呢?可能原因有二:一、雕刻家认为舟子没有文化,因此给了他一个当时认为尚未开化的少数民族才有的发式;二、雕刻家认为舟子也和东坡一样,超然物外,沾上了点仙道之气。

我赞同后者,因为有宋朝徐瑞的一首诗——《马可卿弃家学道衲衣椎髻飘然有物外之思赋二》为证:

我祖徐从事,君家马自然。

何曾绝伦谊,皆得列神仙。

四百金丹字,参同鼎器篇。

能通言外意,即此民单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