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求》添足(39)毛义捧檄 子路负米 江革忠孝 王览友弟
(2016-07-30 07:43:04)正文(15)毛义捧檄,子路负米。江革忠孝,王览友弟
【毛义捧檄】
东汉人毛义的故事。据《后汉书》卷三十九载:庐江人毛义,家里贫穷,却以贤孝母亲闻名。当时有位南阳太守张奉慕名到他家拜访,此时正好朝廷委任毛义做安阳县令的文书送到,毛义欢天喜地捧着文书向母亲报喜,母亲见了十分高兴。而张奉看了毛义这得意的样子,心里很瞧不起他,后悔不该来,便马上告辞而去。后来母亲逝世了,毛义辞官还乡。不久,毛义又被推荐做官,而且几次任命,公家派车几次来接他出山赴任,他都坚决地辞去。张奉得知后十分佩服毛义的孝贤,并感叹地说:“贤者深不可测,当年毛义喜动于色,捧檄向母报喜,是为使母高兴,他屈尊就任也是为了孝亲啊!”后来汉章帝下诏褒奖毛义,称赞他的贤孝,并赐谷千斛。
【古迹】 现位于庐江县城东大门,有捧檄桥,长百余米,为五孔青石桥,横跨文昌河上。
【子路负米】
【子路尽力 负米奉亲 亲没仕楚 叹不及贫】
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译文:
子路生长在非常贫穷的家庭里,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他怕父母营养不够,为了让父母能吃到米饭,他要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背回家奉养父母。虽然是这样辛苦,但是子路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后来子路发达了,环境和物质条件好了,可是他的父母已经先后过世了。生活环境这么好的情况下,他很想要报答父母之恩,可是父母已经不在身边了,所以他非常的痛心.孔老夫子赞叹子路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江革忠孝】
故事:【江革负母】
东汉初年,王莽篡位,新朝的政治腐败,导致战争频繁,天下大乱。当时,临淄有个人名字叫江革,字次翁,从小失去了父亲,家里只有母子两人相依为命。那时各地战乱不断,盗贼四起。盗贼不仅抢财物,还常常把家中的男子抓去,逼着他们入伙。江革为了乱,干脆背了母亲弃家出走去逃难。母亲年迈,腿脚不方便,为了尽量减少母亲的颠沛流离之苦,江革整天背着母亲奔波。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江革背着母亲,一路上风餐露宿,还要躲避盗贼。长途跋涉,一般人宁愿少带行李,以避免路途上的辛苦。而江革的母亲虽然年老体重较轻,但走一段长路之后,江革往往累得满头大汗。母亲心疼儿子,要下来自己走,江革却说:孩儿背着母亲,就像回到了小时候一样,感觉到母亲的温暖,孩儿心里很欢欣,感觉自己很有福,可以随时侍奉母亲,所以就会越走越有力气。走着走着,母亲渴了,江革马上到处讨水给母亲喝;母亲饿了,他竭尽所能为母亲准备可口的食物;天色将晚,他想方设法找住处,使母亲能踏实地安歇。在仓皇逃难的人群中,江革念念想到的是母亲的安全,全然忘记了自己的饥饿和疲劳。在逃难的路上,许多人见到江革都肃然起敬,但也有少数人对他不理解,因为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中,一个人连逃生都很难,更何况背负着白发苍苍的高堂老母。无论是称赞还是讥讽,江革都淡然处之,在他看来,一个人活在世上的头等大事是孝顺父母,别人的评价无足轻重,不用放在心上。
逃难当中,江革多次遇到盗贼,想要把江革劫去。每当面临这种情形,江革便会在盗贼面前苦苦的哀求,痛哭流泪,对盗贼讲:我从小失去了父亲,孤苦伶仃,是母亲茹苦含辛,把我拉扯成人。如果没有母亲,哪会有今日的我。如果我随大王去了,留下孤零零的老母亲,兵荒马乱,举目无亲,母亲如何保全
生命,如何度过余生。恳请大王念我有老母在,没有人奉养,能放过我们。
盗贼看到江革如此诚心诚意的哀求,无不被他的孝心所感动,所以也不忍杀他,更不忍把他劫走。就这样,江革屡次感动盗贼,化险为夷。可见人之初,性本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沦为盗贼也不是他们的本性,都是因为一时之乱,为环境所迫。如果能够唤醒他们本性里的孝顺,盗贼也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后来盗贼被平息了之后,江革背着母亲,千里迢迢流落到江苏省下邳县,在这里居住下来。在举目无亲的异乡,江革非常的贫穷,衣不蔽体,也没有钱买鞋子穿,打着赤脚为别人当佣人,赚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即使赚的钱这么少,但是江革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物品来孝养母亲。凡是母亲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品,没有一样缺乏,母亲需要用的、想要吃的、要穿的,尽最大的努力,没有一样不替母亲办到。江革所做就如《孝经》所言: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后来,江革的母亲去世了,他非常的哀伤,在庐墓之间大声地哭泣,就像找不到父母而无依无靠的孩子一样。他的哀恸逾恒,超过一般的常人,感动了邻里之人。整整三年,江革结庐住在母亲的坟旁,因为他挚诚地思念母亲,连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愿把孝服除去。
三年的服丧期满,他还不忍脱去孝服,感动了地方的父母官派人去安慰他,又举荐他做了孝廉。但是江革淡泊名利,屡屡拒绝做官的机会,后来皇帝还聘他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做了不久,他就辞官去了。
皇帝非常思念江革的为人,最后指派朝廷一定要年年慰问江革,虽然他已辞官,还是由朝廷来供养他一生所应得的俸禄。因为江革的孝行足以为天下的楷模。可见一个人能行孝,他影响所及有多广、多深多远。
【原文】
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解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敬重)。朓尝宿卫(值夜班),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短袄),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江革,字休映,济阳人。江革小时候就很聪明,早早就表现出写文章的才能和情思,六岁时就会写文章。江柔之非常赏识他,说:“这个孩子一定会振兴我的家族。”江革九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弟弟江观一起生活在孤苦无依的贫困中,也没有老师朋友作伴,兄弟两人就互相激励,读书的精力始终没有表现出疲倦。十六岁母亲去世,他因为孝顺闻名。服丧完毕,江革就和弟弟江观一起到太学,被增补为国子生,在考核中评为优秀等次.,南齐的中书郎王融、吏部(官员)谢朓对他很推崇。谢朓曾经担任皇家夜间警卫,回家时(顺路)拜访江革。当时下着大雪,(谢朓)看见江革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但是沉醉于学习中不知疲倦(寒冷),叹息了很长时间,就脱下自己穿的棉衣,并亲手割下半片毡给江革作为卧具才离开.因为江革由治理国家的才能,他被委以广陵太守一职。当时江革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江革向来不习马术,就乘船而回,结果被魏人俘获。魏刺史王延明听说过江革的才气,对他厚加接待。江革推托脚有毛病,不向他施礼参拜。延明想杀害他,就让江革作祭彭祖的文章,江革以拘捕日久,没有心思为由推辞。延明又反复逼迫他,他厉声说道:“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以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道这样做并不能使他屈服就取消杖刑,每天只给糙米三升,这些仅能保存性命而已。正巧魏帝请求梁朝让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于是就释放江革还朝。皇上下诏说:“广陵太守江革能够临危不惧,可升任太尉。武陵王萧纪在东州,十分骄纵,武帝就召江革当面吩咐他说:“武陵王年少,而臧盾性情软弱,不能匡正(辅佐)武陵王,这样的事情非你不可,请不要推辞。”江革的弟子属吏多在东州,听说江革到来,都沿道迎候。到了东州,江革不接受任何人的东西,只靠官俸过日子,吃的也很简单。会稽郡面积大、人口多,诉讼案件每天达数百件。江革一一判断辨析,从不留下疑案悬案。江革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他的这些做法使人民安定,官吏敬畏,全城震惊。武帝说:“江革果然很称职。”于是又任他为都官尚书。将要回京都,老百姓都为之不舍,赠送的礼物江革一概不收,只乘坐一条小船。此船船舱偏斜,在内不能安卧,有人对他
说:“船舱不平衡,渡河就很危险,应该用重物填充船舱(使之平稳)。”江革没有什么物品,于是就在西陵岸边搬取十多块石头放在舱内。(由此可见)他是如此清贫。不久他又监管吴郡。当时境内荒年歉收,盗贼公行。江革到郡上任,百姓都担心他不能清除盗寇。江革广施恩惠,明令行为,制定法令,盗贼最终被平息。当时,尚书令何敬容掌管官吏选举,任用多非其人。江革性情刚强正直,他总好有所褒贬,因此被权贵所疾恨。于是他推辞有病返回家乡,被任为光禄大夫,以写文饮酒自娱。大同元年二月,去世。旁无姬女侍从,家徒四壁,时人因此都很尊敬他!
【王览友弟】
晋:王祥.王览兄弟的并称。以孝友恭恪闻名当世
王览的故事
【王览护兄,争鸩舍生。感母悔误,九代公卿。】
原文∶
晋,王览母挞其异母兄祥,览辄流涕抱持。母虐使祥及祥妻,览与妻亦趋共之。祥渐有时,母疾之,乃鸩祥,览知,取酒争饮,母遽覆酒,遂感悟。吕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虔与祥,祥以授览,后果九代公卿。
白话故事∶
晋朝时候,王览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王祥。王览的母亲对自己的亲儿子好,却对王祥非常恶,经常打骂他。每每这时,王览便都抱着哥哥流泪。后来王祥娶了妻子,后母更是虐待他们俩小夫妻,王览便也同了自己的妻子,和哥哥嫂嫂一起承受。王览这样子,多多少少使他母亲不得法,从而让哥哥王祥的日子好过些。后来,王祥渐渐在社会上混出了好名声,后母便益发妒忌,就准备用毒酒来毒死他。王览知道后,一把抢过那毒酒就要自己喝了它。他母亲只好又抢过那毒酒倒了,并渐渐有了些感悟。当时有个叫吕虔的人,得到过王祥的很大帮忙。吕虔手里有把带字的佩刀。相传谁拥有了这样的佩刀,谁就会九代都出大官。吕虔出于感激,就将这把刀送给了王祥。而王祥,又因感激弟弟一直以来的恩情,便诚心诚意地又转赠了弟弟。结果王览后代的子孙,果然九代都做了大官。